三笑集读史天地美食

老子|第54章 修身齐家治乡治国治天下

2023-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也讲。所不同地是,道家的顺序是修身、齐家、治乡、治国、治天下。老子、管仲、庄子的著作中都讲到“乡”这个概念,且在“国”之下。儒家和道家的提法不同,也许在于儒家说的“家”是士大夫的“大家”,而士大夫之家多位于国都;而道家讲的“家”,或许是指位于“乡”这一管理单位之下的“小家”。

老子先说修身。能够建立自己的正确的思想的人,或者说那些能够抱持大道的人,是不会“被拔除”或者不会“被脱落”的。这两个词理解起来有点僵硬。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信奉并坚守大道的人,因为有自己的思想,不仅自己能够活得顺利且长久,也将会子孙繁盛、家业昌盛、香火不断。为什么?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或者为道的人,掌握了天地和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不受外物的诱惑、约束和支配,能够避开祸害或者不受祸害。这也是《易经》上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传·文言传·坤文言》)的意思,当然,这句话是儒家学派说的,但意思是相通的。韩非子认为:“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韩非子·解老)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把“善建”“善抱”贯彻到自己,那就是表现出他真实的、真诚的德性;贯彻到一家,就表现出他富富有余的德性;贯彻到一乡,就表现出他为长的德性;贯彻到一国,就表现出他丰盛的德性;贯彻到天下,就表现出他无所不周、泽被万物的德性。那么,老子说,我看一个人修身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推知他修身修得怎么样,以此类推,看一个家、一个乡、一个国乃至天下治理得如何,就可以知道齐家、治乡、治国、治天下者的德行了。韩非子的解读是对的:

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韩非子·解老》)

但是,在对家、乡、国和天下的治理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治理,不能用治家的要求、办法治理乡,以此类推,否则都不能治理好。应该按照治家的要求治家,按照治乡的要求治乡,按照治国的要求治国,按照治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所以,管仲说:“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陈鼓应认为管仲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他又认为,老子与管仲与《大学》倡导的修、齐、治、平有较大的不同,《大学》修身到齐家之后,便由齐家急速推广到治国,而“家”与“国”不仅性质、领域不同,所处理的事各也各异,能齐家的未必能治国。陈鼓应最后来了一句:“不过,《大学》的夸夸其谈,颇深入人心。”(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

韩非子在《喻老》篇也对本章进行了解读:

楚庄王既胜,狩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孙叔敖之谓也。(《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救郑国获胜后,在河雍打猎,回国都后奖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求赏给他汉水附近的一块贫瘠的土地,到处是沙石。楚国的法律规定,享受奉禄的大臣,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地,只有孙叔敖的封地没收回,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太贫瘠了。孙叔敖的子孙在这块土地上繁衍,传了很多代,香火不断。韩非子认为,《老子》说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说的就是孙叔敖这种情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