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半开
2018即将过去。所余的几个日子仿佛老师对答不出问题的孩子最后的启发:好好想想,是什么意思?预示了什么?大多数人,对于时间老师最后的提示,也只能报以沉默。也许这就是时间本身的意义,从不揭示,从不分辨,也不管你是否心领神会,只是一径地走过去。或许给你一个意味深长的回视,或许如你一般,沉默,不语。
随手翻2018的笔记,看到这一段:“蓬莱、方丈、瀛洲此三山,世传在海中,去人不远。尝有至者,言诸仙人不死药在焉。黄金白银为宫阙,草物禽兽尽白,望之如云。及至,反居水下,欲到,即风引船而去,终莫能至。”记下来是因为这段文字太美,画面感,色彩感,最美好的期待之感,相比之下,“终莫能至”的怅惘淡淡如烟。仿佛《桃花源记》的前奏。
2018,最美好的,莫过于和这样的美好相遇。
也许因为有了这一年的岁月,我才知道,“美”是很多百思不可解的问题的最好答案。
我一直以为理性回答了世界上大部分问题,现在我也如此相信。理性仿佛指南针,会清楚明白及时地显示出我们所在的方位,我们和世界的连接点,并指示航向。可是,理性有很多失效的领域。我们尝试着用各个角度、各种理论去解释,可是,那些失效昭然若揭。如果视而不见,也是失去理性的一种。
2018最大的启示,就是忽然世界完整了。理性解释不了的,在世间并非毫无依托,甚至比理性更能支撑人生。这种圆满是如此新鲜生动,如同清晨在草叶上滚动的露珠,有天地精华,有日月星辰的光辉,看似脆弱不堪,却找不出什么比那一刻的光辉更圆满。也如同花朵将开未开,有一点点含苞的青涩,半隐的容光却似瞬乎转过的美人面,乍现的光亮让人掩不住遐思和期待。
这就是我眼中的2018。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如果画成图画,就是陶渊明描述的这一幅。
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自身是工具,是渠道,也是最终的归依之所。我们从己身出发,最后再回到自身,中间经历的人和事,是素材,是旅程,但却无一是终点。可是,走着走着人就会忘了,就会以中间的风景为目标,为归程,为世间万物之峰巅,混不管真正的峰巅仍是在己身,在呼唤石破天惊、看到宇宙奥秘的自我。穷万载的心思,人终不免要见真正的自己。而这个离自己最近的,偏偏可能是今生最远的追求。
2018,真的有很多美好的相遇,让自己心生妄念:也许是离自己更近一些了吧?这些相遇如下:《卡拉马佐夫兄弟》、《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希腊戏剧、《城堡》、《世说新语》、《人间词话》、王国维点评《红楼梦》。比起无尽无休的走向自我的旅程,人生实在是太短,而这些伟大的人和伟大的作品,似乎都在世界最顶的地方看了一眼,然后匆忙拍了几帧照片,虽然每张看起来都不甚清晰,但放在一起,让人忽然明白:也许今生是到不得,但是世界上真的有如此美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最近一直奔忙,读书甚少。即便读书时间较多的时候,进度也是极慢的。我倒完全不以为意。读书是为了开眼界,多思考,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看世事和读书也是一样道理。最好的书,也是对世事最通透的解释。能融会贯通,自我、世事和好书,其实是几相关照,可以相互为鉴,洞见肺腑。
2017年尾,曾写过一篇告别文章。那时并不知道,2018的旅程如此美妙。这让人不禁对未来的、未知的岁月充满遐想。记得第一次看王蒙的《青春之歌》,是十几岁的夏天,那时还没有离家去住校,在那间小小的书房,看到“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让我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那一瞬间,人似乎被一下子点燃。以后也没有想过,是否能这样被一次次点燃。于今方知,人内在火石无限,而世间取火之物也无限,被一次次点燃,本来就是人的宿命。生命之美的一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火光中,体验和解读生命。
最近一直试图回答学校提出的问题,回想起很久远的事,不禁想,在那样漫长的时间里,我是否曾经有机会遇见更好的火石,或者自己是否可能将更好的火石放到女儿生活中去?也许这是美好的2018最大的困惑。
2018,我们经历了一个最炎热的夏天,经历了动荡不可解的局面。但是套用一个最俗的结尾:“2018就要过去了,我会永远想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