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艺说

为什么上流社会迷恋圆舞曲?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日艺说

每天一则艺术词条,走进艺术世界

文|羊羊·主播|小武

点击收听 【一日艺说音频】

“蹦恰恰、蹦恰恰”,三拍子的节奏响起,一位绅士用他的手臂挽住了身边女士的腰,两个人开始绕着舞厅旋转,一圈、两圈、三圈…七圈、八圈、九圈…他们自由地跳着、尽情地跳着,然后,消失在舞客的漩涡里。

朋友们,你们跳过舞吗?刚刚这对男女跳的是什么舞蹈?线索就在“三拍子节奏”和“旋转”这两个词里。今天,我们分享的词条是“圆舞曲”。

圆舞曲其实就是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曲,它最明显的特点是旋律流畅,节奏鲜明,伴奏中每一个小节经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突出,就像开头提到的那样——“蹦恰恰,蹦恰恰。”

圆舞曲的舞步分快步、慢步两种,舞蹈时两个人成对旋转。此舞曲在17、18世纪的时候流行于维也纳宫廷,但它却不同于其他维也纳作曲家比如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所创作的严肃作品,圆舞曲比较通俗、轻松,是一种轻音乐。关于圆舞曲的背景,它的出现、兴起和衰落刚好与19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荣衰败有很大的关系。

18、19世纪之交,法国大革命席卷整个欧洲,19世纪初,欧洲的历史正处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各个封建王朝先后复辟,欧洲重新陷入旧封建统治时期。人们生活在让人几乎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只能借艺术来排泄愁闷。

这个时候,源于德国、奥地利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被传了城市里边,比如节奏较舒缓的三拍子民间舞曲“连德勒”,后来这种舞曲被引进了城市,转变成“圆舞”或“华尔兹”。它起先盛行于维也纳宫廷,但由于当时人们对娱乐生活渴望,使得圆舞曲终于在这片土壤上慢慢成长起来。

尽管圆舞曲在开始流传之际就被“文明化“了,但它依旧保留着热情奔放的乡村气息,在圆舞曲刚兴起的时候,一些传统的人觉得男女相拥的舞姿”有伤风化“。但这却抵御不住群众性的跳舞热潮。

那个时候,维也纳人只能从音乐、舞蹈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也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圆舞曲这种独立于器乐曲之外的舞蹈,才深受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喜爱。据统计,当时维也纳几乎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喜欢这种舞蹈,人口总数约二十万人,而全城可供跳舞的场地就可容纳五万人。

奥地利第二国歌“蓝色多瑙河”就是一首圆舞曲,它是圆舞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这首曲子的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圆舞曲》,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以惨败告终,当时,战争失败的阴郁心情弥漫着整个奥地利民族,维也纳也被一层忧郁笼罩着。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为了让人们能过够从战争失败的悲伤情绪中走出来,小约翰·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的邀请,写下了这一曲充满生命力的圆舞曲,而这首曲子后来深得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奥地利在哪里,但一定知道《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Johann  Strauss  II

至于圆舞曲,它的舞蹈动作典雅大方、潇洒惬意,如流水般流畅,在三拍子中,两个人一升一降,一起一伏,就像波涛。倾斜、摆荡也好,反身、旋转也罢,这一连串的造型,既充满活力,又飘逸欲仙,因此享有“舞中之后”的美称。

添加子衿~加入艺术交流社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