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想法

书评 | 关于读书这件事,有效阅读真的很重要。

2018-02-10  本文已影响28人  伶芽

提起读书,我想起作家余华曾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一书中回忆童年时买书的趣事:书店发购书票那天,余华黎明时分就到了书店,而购书的队伍从书店大门蜿蜒而出。后来书店老板告诉他们只有50张购书票,队伍里第51个人郁闷地看着前面拿着崭新《安娜·卡列尼娜》的人。从那以后,51在当地成为了运气不好的代名词。

在那个年代,书是稀缺资源,而阅读也就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此人们会把书本重复看好几遍,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而相比较之下,现代的我们简直不要幸福太多。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坏的时代。

就读书而言,我想它应该是对的,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电子书阅读便捷,纸质书网购方便,只要想读书,书随处可以读。

而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又是生活在一个很坏的时代,这个时代知识更迭迅速,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同时大量的碎片信息和通讯设备总是在无意间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最后能用于静心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更糟糕的是,人们常常以为读过很多书就会有很多收获,但事实是过目就忘了,浪费了大把时间阅读,收获却寥寥无几。

就像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里拷问的那样: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呢?

或许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就是拯救那些无效阅读的人。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虽然是传媒行业出身,但在阅读做笔记方面却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常常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

看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目录就知道整本书都在谈论读书笔记,可见作者奥野宣之对读书笔记的钟爱之情。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名人对写读书笔记情有独钟。

据说,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其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也有做笔记的习惯,单就一本不是很厚的《伦理学原理》就记录了多达万字的评语,由此可见做笔记对阅读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1、将读书过程结构化,把读书相关信息一元化。

作者奥野宣之将读书的整个过程分为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五步,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将所有与读书有关的信息都记录在同一本笔记本里。

虽然一元化笔记读书法需要记录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等信息,但是执行起来却一点都不麻烦,因为它的优点有很多:

一、 信息存在在同一个地方,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无需分类,把一切都记录在这本笔记本里。比如读报纸杂志时,觉得不错的主题,感兴趣的研究者或作家的名字,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台词,别人推荐的书名都可以写在笔记本。

选书时,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那么你就可以在笔记本上写上这一动机,这样就能帮助自己早日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列书单时,即使有时候想法不够清晰很模糊,只能想到“我想读关于.......的书”这样笼统的写在笔记本里就行。

简而言之,就是在这本笔记本里写什么都行。

二、简单易懂,可自行设计更容易坚持。

在这样一本笔记本里,不止内容不需要分类。连写法和空间也都不需要可以去区分,笔记不需要像日记式的写法,想写的时候可以写很多,连续几天不想写也没问题,因此它不会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空白而令人产生倦怠感,所以更能让人坚持下去。

三、因为“杂乱无章”,所以更便于活用。

奥野宣之对“一元化笔记法”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同时使用三四个钱包,不管多么认真整理,也有可能不会想到到底哪个钱包放着医保卡?那么相反,如果只有一个钱包完全不去整理,把收据会员卡的完全塞进去会怎么样呢?只要把钱包里面的东西倒在桌子上一样一样的查看,就一定能找到医保卡。

所以在一本什么都记录的笔记本里或许更能找到你需要的素材。

2、葱鲔火锅式笔记读书法

“葱鲔火锅式笔记读书法”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最为通用的方法,其主体内容为:摘抄+评价。

首先要明确所谓“摘抄”是记录那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而在摘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摘抄过程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

就像“妈妈进屋来对我说,饭已经做好了”和“妈妈进屋来对我说:‘饭已经做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但在摘抄的时候也应该原模原样抄下来。

二、一定要摘抄那些让自己心动的语句。

此处的心动可以理解为共鸣,即只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就可以摘抄。因为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的话,无论是读多少遍也不会有感想。

三、要选择对自己来说比较方便的笔记方法。

比如像一些干货类技巧书,可以不用摘抄,而是用特殊符号标记并总结要点,若是一些小说类书籍,可分条记录一些自己的感想。若遇到有些段落很长,或者自身时间精力有限的话,可以提取关键词进行记录或者直接记下书籍资料,也就是将书名,作者和出版社都一起写在笔记本上。

其次,对摘抄内容进行评价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你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获得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

而评价也就是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当然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误区:即写感想就一定要是成形的东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了事的。

但其实写感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为它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自己当下的想法,它可以是一句话,有时甚至是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语句,比如说“真棒”、“真有意思”等等,但无论是多么简陋的句子我们都应该将它真实的记录在笔记本里,如此反复之后,我们的思想才能变得越来越成熟。

3、重读读书笔记

李笑来曾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中写到:阅读一本书就相当于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重读笔记就是为升级做好充分的准备。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完成了读书笔记就意味着阅读的结束,但其实重读笔记才是阅读的开始,因为我们只有做到温故才能知新。

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我看来,将原书进行反复重读在现实生活中显得不太实际,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有了读书笔记就不同了,因为它浓缩了书本的知识,即便我们重读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就有重读笔记的习惯,他不仅重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所以它的笔记本里总是时不时会有新的内容填补进去。

同时奥野宣之也认为重读读书笔记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收获,比如在重读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句子,或者是以前一知半解的语句也可以彻底理解,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另一方面重读笔记可可以避免在我们在写书评时无话可讲的困境,如果你写读书笔记足够认真,那么只要对笔记稍加以修改就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书评。

此外做好读书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由于读书笔记当中含有丰富的写作素材,重读笔记可以让我们将素材更好的运用于写作当中。

人的一生看似很漫长,实则很短暂。有人曾按人均寿命72岁计算过,人的一生有(365*72+72/4)*24=26298*24=631152小时。

而在这些时间里,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完成,比方说谈恋爱,交朋友,陪伴家人,上班工作,吃饭睡觉等等,被这些事情瓜分之后,我们的时间又剩下多少能由自己自由支配。

如果说你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那就请务必有所收获,不然宁可去旅行来得实在,起码还收获了远方。

在我看来一切不以收获为目的的阅读都是在耍流氓,切记:珍爱生命,有效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