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摇山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山海经》第一部分南山经,去看一看南山之首䧿山及山上的奇珍异宝。
南山经:䧿山与招摇山
原文:南山之首曰䧿(音雀)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音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音遇)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译文:南方山系的第一列叫作䧿山山系。䧿山山系中的第一座山是招摇山,它位于西海边上,山上有许多桂树,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外形像韭菜却开青色的花朵,这种草的名字是祝馀,人如果吃了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上有一种树木,外形类似构树,却有着黑色的纹理,它的花会发光,可以照耀四周,这种树的名字叫迷榖,人若佩戴着此树的枝就不会迷路。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猕猴,却有一双白色的耳朵,能够爬行也能够直立行走,名叫狌狌,吃了狌狌的肉可以让人走路飞快。丽麂的水是从这座山发源的,然后往西汇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名为育沛的植物,人只要把育沛佩戴在身上,就不会得蛊胀病。
招摇山上奇珍异宝众多,我们先来看看祝馀。
祝馀在几千年前是修仙界最受欢迎的一种圣药,它是不死药界的鼻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像韭菜一样长得满山遍野都是,方便采摘,比起人参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漫长等待,祝馀就显得很亲民,很接地气。修仙者随采随用,随食随走,好不方便。
祝馀是怎么来的呢?《图经本草》里说“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就是说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效果很好,种田的人们都大丰收,粮食多得吃不完,大禹建议大家把余粮撒入江河山谷中,以示庆祝。后来这些地方就长出来形如韭菜的植物,为纪念大禹,它被称为“禹韭”,又因为它具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又被称为不死药。后代取“庆祝粮食丰收,有余粮”之意,改称为“祝馀”。据历史学家考证,祝馀应该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麦冬。
祝馀迷榖
迷榖树又称迷谷树,据考证实为梧桐树中的“白梧”。其树皮为白色,黑色纹理如构树,这种梧桐既不是法国梧桐也不是泡桐,是一种在中国已经绝迹或者尚未发现的中国白梧桐。它原生于青藏高原,招摇山即青海玉树之地。迷穀树也是山海经里面的“文玉树”,是凤凰栖息的神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青丘的白浅的小跟班迷谷就是迷谷树的化身啦。
迷谷树狌狌
狌狌是一种种野兽,长得像猕猴,却有一双白色的耳朵,能够爬行也能够直立行走,名叫狌狌,传说狌狌能通晓过去的事情,且吃了狌狌的肉可以让人走路飞快。
狌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