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个婴儿痴迷于转魔方?我研究了儿童模仿后得出结论...
明天我家娃就一周岁了——按照农历的话。
这也意味着我们 4-6 个月生产的妈妈群里的第一批宝宝一周岁了,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我们从怀孕建档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很多育儿道路上的问题,都会在妈妈群里得到让人放心的答案:
“同款娃! ”“同款! ”“+1” “看到大家都这样我就放心了。”
这个时代的育儿路途中,一不小心就让人满心焦虑,有了这些可爱的妈妈们相伴同行,前方明朗了很多。
不过有时候,也并非事事都同款,比如在魔方这件事上。
忘了是多少天以前,我在群里发了一个娃的视频,一分钟左右,他在围栏里拿着魔方转圈圈,边走边转,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下,或者在我附近坐下来休息几秒钟,又起来转圈圈。
我在群里说,“他一个人这样玩了七八分钟了”
然后有几位妈妈很心动,我们都对“孩子一个人可以玩好久”的东西感到心动~
于是我把自己的魔方的链接发到了群里,十块钱左右一个的魔方,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但或许能买来妈妈们片刻的轻松。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我再次把一个木质俄罗斯方块拼图的玩具分享到群里,附上评论列表里的一句话:“孩子一个人可以玩好久”。
随后有位妈妈说:“那天谁发的娃玩魔方可以一个人玩好久,我马上下单买了一个,然并卵…”
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但是马上想到可能孩子并不知道魔方怎么玩——很明显,之前家里并没有魔方,这是一个“马上下单买了”的魔方。
于是我把自己的猜测分享了一下:是不是和大人有关系,假如家里人平时没人转魔方,娃也不会观察到别人转魔方的动作,又怎么会自己玩起来呢?
因此我建议可以试着在娃眼前玩一玩,带着儿童行为研究的心态去转魔方,看看娃会不会上钩~如果这个方法有用,以后还可以在娃跟前多做其它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读书、运动、学外语...一幅多么美好的未来蓝图在我面前展开了。
可是马上有另一位同志发言:“我可以验证我儿子行为跟我没什么大关系…我没事也不玩加湿器, 我儿子爱加湿器爱疯了”。
个体差异,一定是个体差异——但这个解释就像“凡事都没那么绝对”这句话一样,有用又没用。
于是我读了一些儿童模仿行为的论文,试图对这件事找到一个更加科学的解释:
儿童模仿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对模仿的定义是:“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我们也能看出,模仿行为是没有控制性的,是模仿者的自我选择。
因此我们也可以定义一下儿童模仿行为: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儿童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儿童模仿行为的分类
儿童的模仿行为是丰富多彩的,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从模仿的对象角度,可以分为对个人的模仿和对群体的模仿——尤其是对群体的模仿,不止在儿童身上,成年人也很难逃过。
从模仿的内容角度,可以分为对语言的模仿和对动作的模仿。在语言模仿方面,儿童由于发音器官、记忆力等还不完善,模仿效果常常让人捧腹——这一点倒是和各种器官走向衰弱的老年人有点像,只是对老年人来说,这件事可没那么好笑。
从模仿者的主观状态角度,可将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有意识模仿是模仿者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即使他不甚了解他人行为的具体含义,也感觉模仿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好处。而无意模仿是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的仿照别人的行为。这种模仿大部分是由于生活在一个特定情境中,长期受某人的影响和熏陶,不自觉的模仿他人——比如转魔方。
儿童的模仿以无意模仿为主。
儿童模仿的原因
那么,对于儿童模仿行为来说,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纷繁复杂。
1、受游戏动机的激发
儿童行为的动机有两类:一类是对成人世界的兴趣,和渴望像成人那样行动的动机。另一类是游戏动机,它们与游戏过程的兴趣相联系。
这些动机在游戏活动范围之外,也感染着儿童的全部行为,幼儿可以把任何事情都变成游戏,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体验其中的快乐。
比如我家娃在我怀里吃奶时,他的脚丫会攀上饭桌,每次不等他攀上饭桌,我就把他的脚丫拉下来,反复数次,他竟然乐得咯咯笑。
2、一时冲动
早期儿童行为的突出特点是,在当时产生的情感和愿望的影响下,不假思索地行动。
唤起这些情感和愿望的,首先是经常、反复出现在儿童视线内的事物。儿童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力量使他去完成某一行动——那么我家娃喜欢翻书的原因可能是,家里几乎到处都有书,即使他经常把书倒着拿。
3、维持与被模仿对象保持良好关系的动机
模仿别人往往是寻找共同点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另一个人也跟着做出某种行为,往往双方都会很开心,这有助于维持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于父母的行为也是如此,如果经常陪伴儿童的父母喜欢看书,或者喜欢转魔方,儿童多半也会喜欢这些事情。
4、一部分言语模仿是无意义的重复
儿童为了体验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一些字词和音节,他并没有想到要和什么人说话,他只是有说话的欲望,这是一种单纯为了说话的愉快而模仿、重复的行为。
综上,模仿是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那么我们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就要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防止不良行为在孩子身上的出现,如果发现不良行为,就要及时纠正。
愿二十年后我们群里的妈妈们还保持一颗颗闪闪亮的少女心~~
孩子生而为孩子,父母却非生而为父母。关注“职场爸妈育儿手册”微 信公号,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参考资料:https://www.xzbu.com/9/view-7473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