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分享13期『育儿愈己的十堂课』训练营】第一次微课作业
案例:凡凡,5虚岁,男孩
凡凡妈妈来自北方,嫁到南方小镇,不久生下凡凡。但爸爸妈妈在孩子不满周岁时就开始常因为婆媳问题争吵,妈妈常常对凡凡表达“离婚”“不要你”的想法,但内心又很放不下孩子,不断指责奶奶的强势,爸爸的不作为。
而孩子的表现更是让妈妈抓狂。
1、凡凡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2、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3、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4、凡凡的生活习惯很糟糕,常常在家里也随地大小便,妈妈的做法常常是奔溃不管或打一顿,凡凡会立刻说“我错了”,下次却还是再犯。
作为一个母亲,我看到这样可怜的孩子和家庭,挺痛心的。
突然想到自己的一些过往,嗯,每个人都有TA自己的故事。我也经历过锥心刺骨,庆幸自己可以正确地处理,让孩子不受牵连。在育儿问题上,我也感谢我的另一半“有作为”,做我坚强的后盾。
正如陆老师所说,育儿先愈己,孩子的问题最终都能够归结到家长身上,无一例外。凡凡所有的行为都是事出有因、有迹可循的,而这个因就在父母和家庭上。虽然在案例中并没有交代很多相关信息,但是可以推测出凡凡的妈妈是典型的“三无”妈妈,无知、无明、无心。
婴儿期(0-1岁)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孩子处于“三无”状态,需要父母给予无条件的爱和稳定的抚养环境来建立信任。而爸爸妈妈在凡凡不满周岁时就开始常常因为婆媳关系问题争吵,更要命的是,妈妈还常常对凡凡表达“离婚”“不要你”的想法。试问,这样的环境如何能让一个弱小的生命获得足够的爱与安全感?他成天担心自己会被抛弃,只能腻在妈妈身边,生怕一不留神,玩个玩具的功夫,妈妈就不见了。为了让妈妈能够多关注自己,就各种捣蛋,打翻水杯,发出怪叫。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我们怎么样,孩子真的就是怎么样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动手,而后孩子就完美地复制了我的行为。还真有点自食其果的意思。我开始好好说话,孩子的性情也温和起来。凡凡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自身没有道德判断,遇事只能模仿父母的行为。凡凡的父母经常争吵,妈妈不断指责奶奶,还会动手打凡凡,这些负面的行为都给凡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导致他在和其他孩子起冲突的时候也用武力解决问题并不论对错,也不知道歉为何物。只有当妈妈要动手的时候,他才会迫于淫威选择道歉而已。
幼儿期(1-3岁)是“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可以去强迫、指责、嫌弃孩子。凡凡的生活习惯糟糕并不是他想随地大小便,他也很无辜很无奈很委屈。妈妈崩溃不管或者打一顿,只能让情况更加恶化。只有无条件的去接纳孩子,让孩子接受自己,不羞怯不疑虑,才能让孩子的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这个家庭的权力斗争失去了平衡。爸爸不作为,妈妈不断指责奶奶的强势,爸爸妈妈常常因为婆媳问题争吵,各个击中要害。而凡凡成为了权利斗争中的牺牲品。虽然婆媳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难题,但是,通过学习知识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跟着陆老师学习心理,犹如一场精彩有趣的旅行,处处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