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一点小知识

2016-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聪明的二青

自从上一次《古文字学》考试得了59.5分,老师还是给我了一个合格证书,我对汉字就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国庆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唯独草草把借来的《当代汉字学》看了一遍。这里就不提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了,随便挑选一些比较有趣(我觉得)的小知识来分享一下吧~

古人造字之初,多以象形、指事、会意为主,后来也出现形声、假借等形象。这造字过程十分有趣,小时候只会抄抄写写,勉勉强强记住如何书写,却对字体本身的含义不甚了解,现在再看,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可以说一个故事。

比如说“敫”表示“白”,然后表示玉石之白有“璬”,表示丝绸之白有“缴”,表示水流激荡之白有“激”。而这些字,其意义都有着共同的来源,所以叫“同源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四《艺文一》记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着曰贱。如此之泪,皆以‘戋’为义也。”嗯,金之小曰者曰钱,看来钱这个字在从前并不表示大财富,诶,各位看官,给我一点小金吧~大概这样。

又比如一些假借字,“其”的本义是畚箕(差不多就是竹子编制的篮子),语气词“其”、代词“其”都没有造出恰当的字形,都假借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表达。后来为了区分这两个意思,表示畚箕的“其”添加了“竹”变成“箕”。其他语气词“耳”就是假借耳朵的“耳”,副词“亦”,假借本义为“腋”的“亦”(“亦”本来就是一个指事词)。变成花费的“花”也是假借花草的“花”,温度的“度”也是假借度量的“度”。

当然,假借也有很多情况,例如为了避讳。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元”字条曰:“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即明代人)以‘原‘代之,不知何解。”明代以前,“原来”之“原”作“元”,裘锡圭先生说,这是为了避元人之讳。很有道理啊,顾炎武怎么就想不到呢……

还有《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擅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就是为了回避“屎”字,因为看起来不雅……嗯,看起来廉颇老矣,不仅能饭,还能拉啊……同理,汉语中骂人的“你算什么鸟人”,“鸟”本来应该是“了”,也是为了雅观。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下“了”的甲骨文啦。

公众号:haoqixinriji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