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人狄莺之子入狱:“清单式”育儿,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前段时间,台湾当红影星狄莺的孩子孙安佐,因私藏武器被美国当局抓捕,这个结局是狄莺万万没有想到的。
狄莺曾在一个节目中,自信满满的说:“我儿子,将来是要当栋梁的人!”
生活中,她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考试分数达到80分以上;学校要考重要知识点;每顿吃几碗饭,吃哪些东西……
她甚至对孩子规定:18岁之后,你才能单独走出家门。
可是这样事无巨细的育儿方式,并没有让孩子按照她既定的轨迹成长,反而变得愈发叛逆。
其实,生活中像狄莺这样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想要给孩子制定细致的规划,出谋划策,左右孩子的选择。初心虽是为孩子着想,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斯坦福大学任校长助理、教务长十几年的前斯坦福新人学院院长——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认为:给孩子过高的期望,事无巨细地管理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此,朱莉在一次主题为《教育孩子,我们不是做的不够,而是做的太多了》的TED演讲中,提出了“清单式育儿”的概念……
壹、什么是“清单式”育儿?
即父母把孩子的生活、学习、运动、娱乐等一手包办,孩子只需要按照父母列出的“清单”去做即可。
这些孩子基本上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所有时间都要被好好规划起来,用来学习,或者培养特长,一切都以“孩子能进入好的学校、好的班级、拿到好的分数”为目标。
在演讲中,朱莉说到: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会被压得喘不过气,心理脆弱,筋疲力尽。
而且,父母的过度帮助和保护,其实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父母这样做,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机会。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能否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也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
如果孩子们要建立自我效能感,就需要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规划、决定、行动、期望、应对、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家长要是舍不得放手,孩子是没有时机建立自我效能感的。
贰、“我不知道以后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之前的《奇葩说》节目,曾迎来过一位清华博士——他是无数清华迷妹们心中的“清华男神”、“奶茶妹妹”的前男友梁植。
大家都以为,拥有这样漂亮履历的他会发表一些令人深省的观点,谁知他刚一亮相,就对着全国观众,嗫喏地说:“我不知道以后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当时高晓松就直言:我知道梁植是目前清华非常厉害的在校生之一,但作为一个名校生,对国家、社会没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反而纠结于找工作,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
其实,梁植便是“清单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因为从小都被父母安排着长大,所以长大后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点追求,继而失去自我。
除了梁植,北大毕业的王猛也深受“清单式”教育之害——
自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有问题,自卑心理作祟的他选择离开。在经历几次失败的工作经历后,他选择出国读研。
学成归来后,他12年没有回家过年,也不主动联系父母,甚至拉黑了父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王猛从小便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事事听从安排,件件身不由己,被压得喘不过气,形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内心叛逆,行事偏激……
我们不能说这些父母不爱孩子,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方式确实出了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为了成全父母心中的幻想。
叁、为什么他们会将父母视为“祸害”?
豆瓣上有一个12万人的小组,名为“父母皆祸害”。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类对父母的抱怨,就是:父母试图操控我的人生。
这个小组的成员的心理与言行或许有些偏激,但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他们会将父母视为“祸害”?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误解,让孩子们获得快乐,进而健康的展开自己的人生呢?
前斯坦福学院院长朱莉认为:父母需要适当地放手,更多的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行动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并一力承担。
如果正在读文章的你正在对孩子进行“清单式”教育,那么下面这3点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减少对孩子分数的痴迷
父母若只关注分数,会让孩子对成功的定义变得狭隘,大幅降低他们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作为父母,应该将心思放在孩子的素质、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比如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一项技能、锻炼强健的身体……有了这些,孩子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
2.让孩子承担家里部分家务
哈弗格兰特研究发现:一个人在自身领域上的成功,取决于小时候做的各种各样的家务,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让孩子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主动心态,它能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获得先机。
3.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哈弗格兰特研究还有另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人生的幸福来自于爱。
而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的方法,就是首先父母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高晓松曾给他女儿写过这么一句话:“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希望,爸爸妈妈们都能学会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让孩子一生充满爱与自由。
Professor说:
“父母们曾认为,自己能为孩子规划好一生,让他们的一生尽善尽美。
但事实上,能让孩子更美更好的,是他们自己,唯有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才能活出应有的风采,取得应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