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用地读一本书
文/刘安娜
可以被“实用阅读”的书主要是像《实用性阅读指南》中讲到的商务类图书,也即阅读是为了找到解决工作问题的答案,或者掌握某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或方法,类似于《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框定的“致用类”图书。
拿到书,拆封前,先看封面,《实用性阅读指南》的副标题是“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点明了这是一本教你“如何用书”的书。很多人说读书无用,大多数是因为根本不会读,或者不爱读,更别提掌握读完怎么用了,真正会读会用的人自然能从阅读中收益。说读书无用,不过是给自己不想读书找个借口和退路罢了。
如何实用地读一本书封面讲到的其他三个概念——思维导图是近年流行记笔记(或梳理思路)的方式,二八定律流传已久人人都知道不赘述,用过英语背单词app的应该对艾宾斯曲线也不陌生,主要是人类学习会遗忘,所以背单词app会反复推送背过的单词进行复习。
如何实用地读一本书再看封底,精炼指出书的核心内容是设定读书目标 - 制作思维导图 - 迅速行动起来三个步骤,那么我们读者的阅读目的就在于从书里找出具体执行办法,以及适用于自己的工具,如果你和我一样,已经读过一些类似如何阅读的图书,那么还要关注“这本书哪里不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
拆封后,翻开图书,首先看到扉页上作者大岩俊之的介绍,他相信“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尝试一年读了300本书,逐渐开发了自己的读书法。这也是我的主张,阅读很多关于阅读写作的致用类图书,不是为了复制谁的办法,而是为了体验,寻找并整合最适合自己的办法。
再看目录和前言,目录条理清晰,从第一章的效率读书,到边读边做笔记,寻找并牢记20%,付诸行动,到最后的第五章读书影响实例。除了从一到五的阅读顺序,也可以选择先读五,再读一到四,或者按照章节主题只读自己想读(或需要读)的部分。
如何实用地读一本书我习惯先翻到最后看这本书有多少页,这样对阅读所需的时间有个预估,《实用性阅读指南》全书162页,估计最多两小时可以读完,实际花了47分钟。除了采用了实用的阅读办法以外,我还采用了两目一行的看书法,也就是我视线静止一次,可以覆盖半行,这样我的视线轨迹是在一行里左点一下右点一下,两眼看完一行。在整个页面,视线呈“之”字滑动,而不是每一行从左到右的逐字读。我的经验是,快速移动视线反而眼前一片花,这种停顿看书更有助于“看到”内容,推荐你们尝试一下,一开始视觉宽度不够的话可以三目一行。
第一章的思路是其他阅读类图书见过的,首先确定阅读目的,带着问题去书里寻找答案,比懵懂的阅读效率更高; 关注书里20%对自己最有用的内容,牢记核心,舍弃对另外80%内容的记忆,能减轻“读完书要全记下来”这样的压力; 给自己限定时间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用有意识的输出计划强制自己阅读时更多的记忆和思考。
其中,讲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点,成毛真所著的《同时读10本书》中讲到了“超并列读书法”,和我们平时的每次读一本书不同,同一天里不同场合读不同的书,也就是同时读几本书。我隐约觉得这种方法适合做致用类图书的主题阅读,方便横向比较,不然等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上一本已经“归档”了,很难做到一一对比了。
如何实用地读一本书到了第二章边读边做笔记这个环节,大岩俊之推荐使用思维导图梳理整本书的组织架构,用词汇记录。思维导图确实是非常赞的分析工具,在画图过程中能理清逻辑,不仅阅读时可以用来做笔记,实际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拆解,即便是涉及细节很多的项目,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分类记录所有内容,以免遗漏。
但我不喜欢书中介绍的(也是最标准的)思维导图绘制方式,横向使用A4纸很棒,我不喜欢的是,使用12色彩笔和从粗到细画导图线条,我更喜欢使用单一颜色笔,直接画线而不后期加工,多彩和加工线条会扰乱我的思路,我更看重画图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至于画出来是否美观、是否标准,在我看来不重要。
为了加强记忆,大岩俊之提出了几个办法,感兴趣可以尝试: 利用形象(即视觉画面)和感情,能提高对内容的记忆度; 利用便签将内容和自己的身体部位关联起来,或者和家里的环境关联起来,能有效记住若干关键词,我觉得这对于当众演讲记住自己的演讲稿脉络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从读到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采取行动,这样才读书有“用”。《实用性阅读指南》提出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规划思路: 设定梦想实现的状态是100%,判断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百分比,这样能明显看到现实和梦想的差距,然后考虑比现在增加10%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了实现这样的状态该采取何种具体行动,并将行动细分为明天就可以做到的小步骤。接下来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朝着梦想的方向不断前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百分比,又不至于因为梦想太遥远而拖延症发作,无所适从。
总的来说,《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很干脆利索的讲解了如何实用阅读,简单易懂好操作,如果没有读过任何此类图书的可以以此为入门图书,如果已经读过其他图书,可以翻阅作为补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