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今日读书《人脑如何学数学》第 9 天:读43—46页
主要内容:
1.人生来具有数感数感,可以帮助人判断一小堆物体的数量,并且进行基本的数数、加法和减法。
2.数学家和画家或诗人一样,都是模式的缔造者。如果说数学家的模式比画家和诗人的诗人的更为恒久,那只是因为他们是由思想构筑的。——戈弗雷·哈罗德·哈代
3.几十年前学过的记忆系统,分为暂时性记忆和永久性记忆。
4.认知神经学家用“短时记忆”来命名暂时性记忆,它包括两个阶段: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5.暂时记忆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操作和保存数据长达30秒。
6.在工作记忆中信息通常保持几分钟或几小时,但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保存几天。长时储存点,可将信息存储几年。
7.工作记忆的容量: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处理几条信息。这个功能性的容量随年龄而变化,学龄前儿童能同时处理大约两个项目的信息;前青春期的儿童能处理3~7个项目,平均为5个;度过青春期后,认知进步成熟了,容量扩展到5~9个,平均为7个,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数字会贯穿一生而不变。
8.教师在安排课堂上呈现的信息数量时,应该考虑这些界限。换句话说,少即是多。
9.工作记忆是即一种暂时性记忆,并且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信息。对青春期前的儿童来说,这个时间大概为5~10分钟,对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是10~20分钟。青少年(或成人)在对一个项目感到疲劳和厌倦,并转移注意之前,能够在工作记忆中专心的处理该项目10~20分钟。
10.教师在安排课程的流程时,应该考虑工作记忆的时间限制。换句话说:少即是多,短即是好。
反思感悟:读到这里想到自己有时候在备课(特别是赛课)时,一节课设计的内容很多,总想把自己知道的和想到的全部要加入到课堂中,使得整节课很热闹,学生看起来处于很亢奋的状态,投入学习任务中,实则只是表面现象,没有高度集中精力去做项目。读了这段文字使我懂得了,在今后教学中,备课前的思考需要做加法,但是在最终备课时需要做减法,少而精。
这让我想到8月13日在咸阳第四十一期校长培训营,开营前助教团团建时,真爱梦想宋毅老师就说:慢就是快,少就是多。便是其中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