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阅读社读书原创文字集

“土气”两大特征,你中招了吗? ♡ 7/15-K12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27人  阿不快跑

在第一篇《乡土本色》里,费孝通先生说起中国人和泥土的关系时说: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地方,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钻一样,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说实话,这番吐槽让我生出一种宠溺感,是那种心爱的孩子在外面露了怯,而我还是由衷地为他自豪的感觉。

真可爱,我想说。让我想起我爸爸,不管搬家到哪,第一件事就是琢磨着可不可以种花种草种蔬菜种水果,今年还想在家门口种颗树。

我们如今已经不在土里讨生活了,但土里长出来的东西,还是由衷地让人觉得亲近。隔壁小院里有颗枣树,妈妈说,枣树结果的季节,大人拿着长竿在树上打,大枣噼里啪啦往下掉,一群小屁孩就撅着屁股在地下捡。土里长出来的东西,让我们在十年如一日流水一样的日子里,断出了四季,断出了耕耘和丰收。

这就是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征:

乡村里的人简直像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下去,不太有变动,他们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

所以以前的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所以父母常说: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

我在深圳生活了两年,搬了两次家,对搬家简直深恶痛绝,大大小小七零八碎,每一样都是生活,每一样都想带走,可是生活在乡村的人,即使什么都可以带走,土地怎么带走呢?土地在那里,根也在那里。

如今,这一特性仍然遗留在我们的血液里,表现在:

第一、还是要走完乡土社会里“开垦、种植、结婚、生子=安定”的流程。如今我们没有土地了,这让我们不安,于是乡土社会“开垦,种植,娶妻、生子”的流程里,“开垦、种地”演变成了买房,买了房,我们似乎就有了根,我们不再四处搬家,我们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在房贷上,一如我们将生命,献给了土地。

我们于土地,我们于房子,既是供养,也是反哺,都是为了安定。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不同的“基因”开始浮出水面,他们不愿意结婚、不愿意在一个地方驻扎停留,开荒种地,他们像走街串巷的卖货郎,将自己的一生,都用于游历。

不管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多元化”都是时代发展的标志,而包容“多元化”,更多的人愿意尝试“多元化”,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二、我们还是有“回老家”情节。我有几个在深圳生活工作多年的朋友,都表示,如无意外,将来我还是要回老家的。

所以,如果你在北上广深有交往超过5年的朋友,那都是比较难得的了,因为过个一年半载,新认识的人,往往就表示要“回老家”了。

这表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在别的城市叫“变动”,回老家发展叫“安定”,骨子里,我们还是眷恋“不改变”,一如乡土社会里,一个村子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因为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

乡土社会的第二个特征: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从熟悉里得到信任。

因为一个村子几百年可能都是这几个姓,你的邻居不单认识你,你父母,祖辈,脾气秉性,生活条件,家庭变故,他们都如数家珍。

这种熟悉使道德能够发挥很大的保障作用,现在我们动不动就签合同签协议,乡村人也有协议,他们是“口头协议”,并且很多时候,这种“口头协议”比我们现在的法律协议还要管用。

现在,口头协议和书面协议在混杂的交替中,很多时候,搞混了人情保障和法律保障,必然会生出一些是非来。

比如以前的师徒关系,嗑个头就将一生交给师父了,人说一个徒弟半个儿,虽然没有法律文书,没有签字盖章,但是徒弟在师父家端茶倒水,扫洒打杂,师父老了还要给师父送终,没人敢有半句微词,更不可能发生徒弟与师父决裂,跳出来揭师父短这种事来。

口头协议、人情协议从乡土社会里遗留下来,然而在如今这个“陌生人社会”,很容易就流产了。

于是,很多人开始签婚前协议,这在乡土社会简直不可想象!婚姻协议是典型的“人情协议”,两个红本本,就是“我俩永远相好”的保证,至于协议条款?协议细节?没有,都在日子里磕碰出来,协商出来,容忍出来。

假如不是婚姻,任何一份权利模糊,义务清晰的条款,你恐怕都不敢签吧。

“口头协议”从乡土社会里被保留下来,我们的血液里还是残留着这样简单的信任关系,但是碰撞到“陌生人社会”,不得不说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是乡土社会的第二个特征——乡土社会从熟悉里得到信任,遗传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表现。

另一个表现,就是我们昨天说到的:社交恐惧症。

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懂得”。这种懂得从何而来?从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不变中来,每个人都在几乎不变的社会环境中长大,那些习俗,那些道理礼制,早已在我们的身体里形成了条件反射,费孝通先生说得好: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对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所以,对于对方大概的行为反应,我们都是了然于胸的,对方说的话,我们不必过分猜度,按常理去理解就对了,可是到了陌生人社会,人家说你“聪明”,这可能是捧杀,人家说“很高兴认识你”,这可能是客套,什么才是真的呢?

人际交往不再有巨大不可抗的“习俗礼义”作为背书,遇到什么样的人,成了一件靠“人品”的事情后,很多人就觉得“孤独”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升职加薪已经占尽带宽了,哪还有多余的带宽来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呢?

经过了几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很多人于是宁愿“孤独”,宁愿宅在家里,宁愿一天也不说一句话。

不过说句题外话,社交恐惧症也没有什么不好,推特上有个外国小哥,自己搬到深山老林去生活,啥也不带,每天就穿一条大裤衩,自己盖房子,捕鱼抓小兽,并将这些拍成视频发到推特上,全程一句话也不说,就是默默的干活,在推特上照样圈粉无数。

所以说,尽管乡土社会的“不变”和“熟悉催生信任”这两个特征,到了现代生活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时刻影响、困扰着我们,但假如我们怡然自得,土就土,潮就潮,结婚的相亲相爱,不结婚的也自在独行,各人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顺应自己天性,也就各自找到自己的“安定”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