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故事都是一面镜子

2023-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欧阳秋丹

      过去两年,每次读到“交易门”的最新文章,我都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春晓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

      春晓是我的同门师妹,也是我近 20 年新闻职业生涯中最为尊敬、信任的同事和朋友之一。现在,春晓和她的搭档马赛客将近两年采写的金融交易圈人物特写结集出版,这是他们在新媒体时代不倦探索的阶段性成就,也给了我和广大读者一窥金融交易圈众生百态的绝佳机会。

      我和春晓都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我痴长她三年。毕业后,我们都选择了新闻媒体作为长期从事的职业,又差不多同时考入米国知名的新闻学院就读。尽管我们的背景和经历貌似高度重合,但在与春晓共事的多年中,我又常常感慨:她的职业发展远比我丰富多彩,涉猎诸多与媒体相关的领域;她从来不吝承担风险,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这些年来在聚会时,她常常带来关于自己最新成就的惊人消息,让我这个循规蹈矩的大师兄既高兴又羡慕。

      我所认识的春晓,是个外表娇小、腼腆的川妹子,又是个思维独立、见识过人、仗义执言的优秀记者。十几年来,我们曾在《财经》杂志、路透社和香港《南华早报》等多家媒体机构共事。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偶尔会有意见不一的时候,但她从来不会因为我是她的直接领导而随声附和。她坚持的观点和建议也常常让我深思,促我进步。

      春晓在自媒体领域一直勇于尝试,我们也经常讨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长短得失。但是,我看到她最终走上专注采访金融业一线交易员、操盘手和散户投资者,以深度专访和个人故事为主要形式的路线时,仍旧吃惊不小。春晓和马赛客都是经验丰富的记者,但我仍旧一度怀疑:他们关注的这个群体、精心制作的这种内容,是否过于小众,能否激发足够的读者兴趣,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在诸多内容创业者以层出不穷、或精彩或花哨的内容争抢移动端读者有限注意力的市场中,他们能否找到自己的空间,甚至开发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但是,随着他们采访到的人物越来越鲜活有趣,写作风格愈加自然活泼,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圈和金融圈朋友成为他们的粉丝。虽然他们没能像很多“爆款”自媒体那样迅速积累超高人气,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忠粉群”(cult following)。在新闻学院就读时,我们都对这样一个概念耳熟能详——“slice of life”。它大致可以翻译成“(真实)生活的片段”,本是一个直译于法语的戏剧专业词汇。法国剧作家 Jean Jullien 在 19 世纪末最早使用它来描述自己所崇尚的自然主义表现形式,即对普通人物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活动的描述。后来,这个概念又逐渐被文学和新闻所借用,指的是从角色生活中随机选取真实场景——有可能只是某人生活中的一天、一个事件,并客观描述在这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事情,不预设情节、冲突或结局,而是采取开放式结尾,留给读者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slice of life”,这就是我对这组故事的体裁和风格的最佳描述。在传统新闻媒体或财经媒体中,这种体裁和风格的故事并不常见,而他们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故事的吸引力。

      他们关注的对象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群体,受访者们既有诸多共通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真实故事。精明、睿智、从容、淡薄、贪婪、冲动……通过春晓和马赛客的采访,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人性的各个层面,各种特质。而本书最大的吸引力也许就是开放而不预设价值的叙事体系。它不是贩卖成功学鸡汤和投资秘诀的“实用宝典”,而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通过受访者的得失悲喜,来检验自己面对生活和财富的态度。

王丰

FT 中文网总编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