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 理查德·迪肯《新字母》
绘画和雕塑是两种平行的艺术。
【0 1】“新字母”
“新字母(New Alphabet)”是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的系列独立雕塑,2018年首展于北京公社画廊。这些雕塑没有张牙舞爪的姿态,而是以一种严谨甚至缓慢的方式持续逐步推进艺术家长期雕塑语言的发展。

“新字母”系列雕塑其实有着悠长的历史,它始于迪肯的一幅抽象画作。他曾以陶瓷进行创作,而后将其化为平面绘画,如今则借助切割程序处理材料,将二维画作转化为三维立体雕塑,而雕塑上的涂料又再一次展现从雕塑向绘画本身的回归。在他的构思下,新字母雕塑实现了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对话,又被重新赋予了实在的物质属性。

该系列延续了迪肯对于结构和材料的追求。新字母初见之下最富有冲击性的是其交错叠杂的构造,而细看之下可以发现其组成元素仍是一个又一个简洁的几何图形。迪肯使用拼接的构建手法实现了简洁图形的扩展,打造了复杂的视觉效果却也保留了其分明的轮廓。他对于不锈钢的使用出色地凸显了材料本身无机性,与几何图形的棱角相得益彰,在实现图形拼接的同时保留单个图形的界限。

迪肯对于不同材料的探索态度也能够体现在其雕塑中。他的创作涉及过多种材质,从陶瓷,木材,再到乙烯基再到泡沫塑料,他都能够一一展现其蕴含的特点。他此前的作品大多保留了材料本身的色彩和纹理。而在“新字母”中,不锈钢结构上的红蓝白黑涂料遮盖了一部分材质本身的面貌,柔和了材质本身的金属感;而在雕塑中添加色彩可以丰富雕塑的观感。颜色和材料的结合将会如何影响雕塑本身的视觉效果,这正是迪肯在现阶段正在探索的命题。
【0 2】材料即灵感

理查德·迪肯以扭曲的抽象绘画和雕塑而闻名。他从不因循守旧,喜欢在创作过程中探索不同材料展现的效果,“玩”材料可以给他带来许多的灵感。迪肯的作品的材质涉及钢,木材,陶瓷,乙烯基和泡沫等,丰富的选料和优秀的可塑性也充分说明了他对形状加工的兴趣。

迪肯的艺术启蒙来自于放学后的艺术社团——十二三岁的他经常活动在学校满是灰尘的地下室里,并不整洁的环境给了他一个制作作品的空间。在那里艺术家获得了和各种材料接触以及动手尝试的机会,使他对艺术的好奇和对制作的爱生根发芽。多年来他审视材料的物理性,但材料对他来说从来不是死板的,而是充满了如同运动和舞蹈一般的韵律,而这也正是为何他享受创作雕塑。

艺术的创作和灵感来源是丰富且变化着的。迪肯着眼于生活中的一切来创作:灵感或许是来自于材料本身,或许孕育于街头,也可能来自于经验。他并不刻意去寻找宏大的命题,比如爱与死亡。他更愿意从小的事物出发开始,而意义会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出现——这也是他追求的,让材料和创作阐述意义。他只是跟随着那些吸引他的材料特性,寻找创作的答案或是下一个问题。


印度之旅为迪肯带来了灵感,由人工在花岗岩之上雕凿而出的凯拉萨石窟神庙令他十分着迷。凯拉萨神庙不是将大量材料做加法所建造成的,而是倚赖与将原材料雕琢的减法。这种方式有着人类最初的容身之所——洞窟的原始特性。迪肯以此为手法打造了许多的艺术品。他将原材料陶瓷、木头等挖到中空,只留下外部的边角轮廓;在铁与不锈钢为原材料的创作中,因为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他甚至切割掉了部分的棱角。从神庙的建造方式中,他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式,不再从打造雕塑的构成部分出发,而转向从整体的大块原材料向最终成品切割。

迪肯常常在作品中考虑那些相矛盾的特征,打破大众对于材料的寻常印象。刚性和力度、有机和几何、优雅和笨拙,都能够在他的作品中寻求共生。“在对材料进行翻转,扭曲,弯折的操作中,我认为最有趣的是最终效果的体积和外观并不与其本身的重量和质量有关。它是虚无的,因此以一种和因果或理性无关的方式与意义相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