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愚论

02-美德难教

2020-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潜尔

当今中国的青年人,无论是学前生还是大学生,都十分忙碌,儿童们将时间托付给了各种兴趣班,少年人将心力耗费在进学上,大学毕业的青年们则投身时代洪流。青少年们有的忙,有机会忙,这是好事。相比于战乱年代,少年们不用受生计的胁迫,死亡的威胁,当今的青年是为国家,为自己而忙,从这个意义来说,是积极的。

青少年有机会忙是好事,则是相较于古代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的人才选拔制度来说的,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底层知识分子是难有出头之日的,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知识分子的上层渠道的机会多,能直观能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重视以及衡量除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文明程度。中国的青年的发展前途是不可限量的,这是必然的,因为中国的国力发展呈现出迅猛之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因此,人民群众的未来也必然是光明而有希望的。

青年忙对社会来说是好事,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忙碌给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小的挑战——语文人文教育的举步维艰。

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知识的教授带有技巧性和目的性,这对一位经过专业训练的语文教师来说,并不算难。但是在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是公认的难教,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凭一己之力让学科教学难度增加,其内涵丰富而形式复杂的人文知识,是语文教师最不好衡量也不好把控的部分,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是极难以一家之言就能解释得清楚透彻的,就算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与教育科学研究经验的特级教师们来说,对于语文人文性的探索现阶段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各家理论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生们的忙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因而在选择性学习时,会选择有助于升学的相关知识,比如,语文教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带有功利性目的学生,将阅读作为考试的一部分,因此,跟考试之外的,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的书籍就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之内。没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实践,以及广泛的文化知识背景,学生难以和教师产生共鸣,人文教育一不注意就陷入为应试教育所服务的枷锁之中。

语文人文方面教育之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文教育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大,可以说,人文性教育效果的唯一评论者只有个体学生,作为教的对象,学生只有感受人文性,才能激发提高语文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搭配的动词是不同的,工具性教学,重点在学。而人文性教育,则重点落在了一个“育”上,动词的不同,则明确了教学方式的不同,人文性教学是不能“学”。

你常听人说,我学知识,学技能,但是你没有听见人说,我来学我大脑怎么才能产生情感,我来学怎么才有能有善意这个东西。

我认为,要想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首先要考虑两点,第一点,就是感同身受,第二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人文实践。

让学生感同身受,是语文人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我上文所说的,语文人文性教学没有技巧,也无法通过大量练习掌握,它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感同身受。

就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方向出发进行思考,其思想道德具体所指为何?其内涵与外延又分别是什么?具体到教材教学中,又该如何用“感同深受”来展示?

思想道德是意识形态,具有鲜明阶级性,因此,其思想道德的所指必然是指中国的思想道德结构体系。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举例。

《背影》之爱可以说得上是中国最经典的父爱,它的不衰,在于它凝练概括出了中国传统父爱的典型,仅仅是用一个背影,就能让几代人,潸然泪下。因为中国千年的父爱,总是以这样沉默而远去的形象存在的。

在这堂课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父爱的伟大,你想让学生明白一个背影为何能让人产生这么大的触动,你会怎么说?

你会让学生回忆平常与父亲相处时的温情?你在渲染父亲为这个家庭的辛苦付出?你引用历史典故来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可是,如果,如果底下的学生们,正处于与父母的对抗阶段,心中的怨气难忍,他的心中,只有被压抑和被制止的愤怒与痛苦,他的心中,没有温情,只有暴戾,你能唤醒他对这种细腻亲情的共鸣吗?

如果,底下的学生们,因为父母长期工作的原因,父母的陪伴缺失,年岁渐长,让他对亲情产生冷漠抗拒之意,这个时候,你跟他说父母与子女的温情,他心中又有几分触动?

更不用说,在各种不同家庭成长下的孩子了,他们对父爱亲情都有着自己的解释,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因此,要想人文教育起效果,就要听听学生们的理解观念,在人文教育这块,老师不能成为主体,也不需要指导,你只需要整理归纳,与聊天者的身份与他们分享你所理解的思想观念,用行动去做典范,人性是向着善的。

我听见现在很多教师以一种悲情的角色来控诉当今中国教育对学生的摧残,甚至抨击学校教育阻碍了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极力谴责中国当前的德育和美育教育。

我认为,爱与美根本不需要教,爱与美本来就是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独特情感体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生长而成的,用“改变”来对学生爱与美进行干涉,本身就是可笑的。我常常看见一些教师抱怨,他们初入职,是怀着“改变学生的一生”而来的,可是后来,他很快就失望了,他发展学生顽劣难改,很快地,他就对教育事业消退了兴趣。

因此,在当老师之初,我就在在告诫自己,对于德育和美育这块,一定要依据现实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你只需要撒下种子,他们会自动吸收阳光雨露,都是在现实的重重交叠下进行的,这是客观的,你的主观能改变客观大环境吗?

理想主义从来不是空中阁楼式的完美设想,而是在见过了现实的隐秘与昏暗后,仍然坚信自己仍有让人向上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去追赶太阳,而不是如惊弓之鸟般在晨光熹微之时在悲号前路无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