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之五十九,合纵连横的人为之患!
【读经典】
人主之于其听说也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缴之说而侥幸其后?
简单翻译下:君主一旦听信了臣下的游说,事情还没办成前,就会给他们尊贵的爵位俸禄;而且即使事情失败也不处罚,这种情形下那些游说之士,谁不愿意用巧言妙语的言辞去进行游说,侥幸求得尊贵爵禄呢?
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
简单翻译下:所以国破君亡的危险局面,都是因为听信了纵横家巧言妙语的言辞而引起的。
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简单翻译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论是否正确,事后也没有坚决地实行处罚的缘故。
【谈心得】
实际上,在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的局面下,,合纵连横的策略本身没有多大问题,在东周列国的关系处理中,为了生存和保全国家,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合纵团结起来;要么连横攀附强国保护,着也是国与国之间斗争策略的基本形态。
韩非前面已经深入分析过,从策略本身看合纵连横对于小国弱国就是不利的,加上这个合纵连横的策略牵连方很广,协调工作极其繁杂,在无法保持本国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状况下,再去采纳合纵连横的策略,就是平添人祸了。
游说君王采纳合纵连横策略的纵横家们,其实就是在做政治投机,特别是对于忧患之中的小国弱国,他们基本上把国家保全视为国家的最高利益,加上纵横家们的伶牙俐齿,很容易说动君王把他们看作忧国忧君的重臣。
所以造成了“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称心诚意自荐的谏臣,很容易就能得到尊贵的爵禄,即使最后走到了国破亡主的境地,君王还会认为是敌人太过于强大的问题,不会对纵横家们严加惩戒。
这就形成了纵横家们,不论成败都会受益的局面,“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缴之说而侥幸其后?”,大量的纵横家们自然纷纷效仿,到各国去游说君王,而实际结果呢,往往会造成国破君亡的危险局面。
这是为什么呢?韩非说“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就是说君主显然被纵横家们的合纵连横策略所迷惑了,实际上“不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君主没有区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也没有查证这些言论是否恰当。
君主更多的是被纵横家们描绘的效果触动了,认为只要施实合纵连横,国家安全就有保障了,君主的地位也就巩固了,韩非明确指出君主并没有真正看清楚合纵连横协议的实质与本质,无视要给大国割地、献让主权的附加内容,更不要说对纵横家们“诛罚不必其后”了。
韩非告诫君主,在没有法度作为依据的情况下,很难保障国家主权独立的战略目加上纵横家们的人患远远大于合纵连横策略本身的隐患,“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一味的听信纵横家们的学说只会让国家的核心利益受到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