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写作

《百花争艳》—— 经典永存

2017-11-08  本文已影响8人  梁梦婷

久久回味,反复聆听,身为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的研究生,观赏影片《百花争艳》后的我,内心是五味陈杂的。尤其对于其中的器乐表演,更是感慨颇深。几乎其中每一首民族器乐曲都聆听过不同版本的我,能够再次重温经典的、原汁原味的版本,实为幸运。《百花争艳》虽为一部革命文艺影片,但其艺术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是不可估量的。107分钟里饱含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多少辛酸与艰苦奋斗,这29首作品中体现了多少艺术家的“台下十年功”,个中感慨只自己能体会。

我执迷于每一位民乐艺术家的演奏,刘明源的“十足韵味”、刘占宽的“直爽朴实”、闵慧芬的“生命之歌”,刘德海的“恰到好处”......无一不令我沉醉。其中,闵慧芬老师的演奏,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其二胡版《江河水》,虽情绪悲愤,但其揉弦不娇柔不造作,恰到好处。其演奏时充沛的情感体验、张弛有度的乐感,以及不卑不亢的女子气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听到最后一段时,我仿佛感受到了闵慧芬老师是“用生命在演奏”,若她与杜普蕾是相识,二人也该成为密友吧。

《百花争艳》—— 经典永存

与此同时,我又回忆起复州鼓乐代表人物宋喜平老师的双管版《江河水》。个人认为,二者皆有特色。但以音色角度来说,我认为双管的音色更能烘托出悲切忧悒的情感。其次,被演“滥”了《赛马》,难得地吸引了我。彻底沦陷于此版本的《赛马》,原因不仅是闵老师高超的演奏水平,更是其版本的朴实与简洁。而当今的“马儿”们,都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跑得更快,衣服更漂亮,大量的华彩段落甚至让人反感。我一直执于“简单即美”。一首乐曲的成功,重要的是演奏者的音色、表现力、情感体验等,而非过度炫技。


在表情达意上,每一位艺术家都具有个人情感体验,这是局外人无法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分析的。但是,通过观察每一位演奏家的“表情记号”与整体演奏状态,亦可些许挖掘到演奏者内心体验。19岁的闵慧芬,其眉间的一颦一簇,其“痛彻心扉”的演奏,都能让我感受到其内心的纠结。无论是38岁的刘德海,41岁的胡天泉,还是29岁的俞逊发,每一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演奏的作品都是各异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历史定位塑造了每位艺术家演奏同一作品时的不同情感表达。因此,在聆听与观赏一首作品时,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历史背景、作品本身,更是演奏者的人生阶段与演奏状态。

此场艺术影片虽然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表情记号”,但仍不乏音乐本能的尽善尽美的体现。这是经典的存留,甚至可以说是乐脉传承的源泉,更是一场“顶配”的高水准音乐会。在这极为不平凡、极为敏感的1976年,文艺工作者们依旧给我们留下了珍稀的历史遗产。


注:三个版本的《百花争艳》就此收笔。虽写作过程是些许“反人性”的,但终也不舍。对于民族乐脉的传承,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对于当代民族音乐学习者所需的“沉淀”,皆值得深度思索。道阻且长。

最后,把本人前两篇“百花争艳”拿出来,相互交流。

http://www.jianshu.com/p/98adb1916592

http://www.jianshu.com/p/4c2c249c5c7b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