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择困难时,去创造第三种选择吧
2021-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柯公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是洗澡放松时思路清晰,变成了遛狗时的习惯性思考。今晚的遛弯儿,让自己思路开阔了,为自己开了另一个扇窗。
故事是这样的——
上周跟意向公司的被摸底基本结束了,这两天分分开始沟通待遇、定位等,在没有给出定位前就带着纠结,原本以为明确后能够快速决定,没有想到进入了更加纠结的境地。
朋友也给出了各自的建议,我看着大家的视角,参考着大家的建议,陷入了新的困惑,为什么有人觉得很容易选择,而自己觉得难呢?当我们寻求他人的观点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说清楚,那是背景的全面性,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归纳逻辑将输入的信息解读后再传递出去,而接收方会根据自己的逻辑将接收的信息再重组,这个过程中是存在信息漏斗的。所以信息的传达不是越简练越好,回看自己传递的信息就存在概述的情况,对自己感受状态的描述则是能免就免的,而自己在选择时,除了理性思维分析外,也有感性层去模拟环境内的融合情况,适应是职业基本项,但融合是双重的,当选择时便出现了不平衡状态,整体走势的指针方向基本确认,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内力或外力的改变才会进入平衡状态。
如果自己纠结,那说明有些不舒适感存于内心,那么去倾听自己不舒适感的来源,往往是对不确定的担忧,这个担忧要不是自己调整后接受(一般需要强大的机会引力,即未来可期的获得感去抵消当前的不满足感);要不就去争取调整到可舒适的条件状态(这是选择方的博弈,当你正好属于稀缺性资源时就有博弈机会);如果判断推动对方改变的可行性较小,那就是当前不适配,放弃即可。
除此之外,选择项不是同等时间出现的,除了纠结于选择还有第三项,是去创造新的选择才是对自己更负责任的做法。
感性的人,或者感性与理性双结合的人,把选择和纠结的过程,沉淀成条件与准线,会帮助自己越来越清晰。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35545/e936651b04ea9d3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