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04:《教过去的自己学写作》
写作难,难在将网状思维以树状结构线性展开,写作最难的地方在于写作本身,如何攻克这道难题?总结以下几个技巧,共同学习。
最小行动与卡片
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自控力》书中指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可被消耗。回想过去,是否时常因无法完成计划,不断自责,逐渐丧失信心,最终行为瘫痪。虽然翻遍时间管理类书籍,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什么才是科学行动方法?如何避免行动拖延?答案:最小行动,即能完成的一个最小作品,形成最小闭环。为什么是最小行动?最小行动符合大脑运转的规律。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大脑爱偷懒,面对一项超出能力的任务时,大脑为了节省能量,更倾向放弃任务,潜意识产生“反正是会失败,还不如不开始”的想法,一旦这么想,便容易陷入从失败一直走向失败的怪圈。最小行动以认知科学为基础,最大化降低认知负荷与行动成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创造符合自己的最小行动。比如,一位专业马拉松选手,每天40公里的长跑训练是他的最小行动,一位普通人,每天跑5公里、3公里、甚至1公里就已达到最小行动。如何制定自身最小行动?原则是:将目标细化,直到每天能“轻易”坚持下去的最小闭环,借助大周期时间复利,最小行动进化成习惯,滴水穿石,这是时间的力量,却往往被大众低估。
对于练习写作的我们,什么才是我们的最小行动?答案是:写卡片。卡片可以视为知识最小载体,结合刻意难度、创意密度、远距联想三大认知原理,用组块思维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用像公众号上的写作大咖们,每天输出一篇洋洋洒洒、鞭辟入里的文章,作为初学者,每天坚持输出3张读书卡片,持续3-5年,写作之道自然内化于心。在卡片上写什么内容呢?主要包括:人名(作者与年代)、术语(核心概念)、反常识(超出认知边界的知识)、金句(唯美或足够深刻的句子)、行动(对实际行动有指导意义),其中人名卡、术语卡和反常识卡最重要,卡片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便是力作、神作也可以通过几张卡片拆解,降低阅读难度。
善用故事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故事是包裹在骨架上的血肉,结构与故事构成一篇篇鲜活的文章。从小我们就依偎在父母怀里,期盼每天睡前的故事,如今长大,依旧会被电影中的情节牵动神经,故事很神奇,故事是什么。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故事,听故事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从新生代第四纪人类诞生到近百年间,人类一直处于物质匮乏,行动范围限制的状态,保护生命安全是最根本的需求,在有限时间和精力下,如何规避安全风险——听故事。比如,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很危险的事情,若有人告诉它,老虎吃牛,小牛犊以后看到老虎就知道远离老虎,不需要真正经历或者亲眼见识老虎吃牛的场景,就已经获得了安全认知,这就是故事——带我们经历我们未曾经历或是无需亲身经历的事情,扩大自身认知边界。
好文章必有好故事好证据,写作为什么要写故事?写作的目的之一是传播知识,通俗来说,就是讲明白一件事儿,让别人更好理解和认同,故事天然比逻辑更容易打动人心。理性更侧重逻辑,从道理、事实、数据等信息,多角度去说服或证明。讲故事激活的是人的感性判断,感性关注细节,让人能够从听觉、视觉、情感、想象等多维度体验,获得更真实丰富多层次的感知,这些融入故事的信息和单纯的信息,就如同交响乐的丰富层次的听觉之于单一乐器的听觉享受,让人更容易产生“声临其境”的认同感,进而也就更容易接受随之产生的影响。
如何用故事去润色我们的文章?文章中的故事本质是用来支撑论点,寓意于故事,用故事表达观点,和一般小说情节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很多复杂交错的情节,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包括:背景、冲突、解决。背景即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甚至包括天气和其他细节,逻辑严密的情感冲突是故事的核心,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出乎意料的变故是冲突的根源,在此之上,努力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得出解决办法,让跌宕的心情,回归平静。始终要注意的是,好的故事描述的是我们,而不是我们周围的世界。
多用修辞
什么是修辞,阳志平老师认为,修辞就是对零度的偏离,零度即词典规范。已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我认为普通人最常用的,最重要只有:比喻,用喻体来解释本体,有时候也可以反过来。比喻分为明喻、隐喻、风喻。明喻是用在直接比较两个基本不相同或相关的事物,常以“像”作为连接词,比如,鲁迅于《华盖集·杂感》的句子“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还是有的”就是一个很好的明喻;隐喻之于认知科学,它是一种认知方式,它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借住熟悉的,形象的事物去认识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这便是隐喻,常用“是、乃、为、变成”为连接词,比如,斯坦诺维奇于《机器人叛乱》中,将人类比作由基因和模因奴隶的机器人;什么是风喻?可以理解为比喻的平方,比喻的立方,甚至可以一路循序下去,即比喻的N次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女诗人小野小町的“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好的修辞惹人心动,让人不忍释卷。
专注心流体验
心流是指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以致自我意识消失,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忘我的境界”,听着很玄乎,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心流体验,比如曾经某一次考试之前“临阵磨枪”,通宵达旦,却仍觉得时间飞快。人处于心流状态时的创造力和效率很惊人,甚至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获得心流的时间长短、频率高低,若能把心流体验带入日常工作生产或者写作上,会一件美妙的事情。
如何获得心流体验?“心流大师”米哈里,为了研究这些能够享受做事本身,体验心流的原因,走访了各类职业从业者,包括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宗教神秘主义者也包括普通工作者,几乎都用了近乎相同的词语描述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他们享受做事本身,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并能获得反馈,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即存在挑战又在能力范围之内,不会因为外界变化或者评论而受到干扰,基于这些描述,总结出获得心流体验的条件:
- 明确的目标
- 保持思考
- 赋予工作意义
- 及时获得反馈
- 平衡挑战与技能
- 避免分心
一旦学会正确获取心流的方式,人更容易感到生活幸福,处于心流状态本身并不会带来幸福感,幸福感源于我们从心流状态中脱离后带来的个人成长及文化发展,会给予我们强烈的成就感。
快写慢改
快写即在素材积累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动笔,调用大脑的自主心智,容易获得灵感,在心流状态下,一气呵成,用文字催生文字,用创意催生创意,快速完成初稿;慢改是在完成初稿之后,综合运用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不断增删修改,补充鲜活证据,增加故事,力求完美;
为什么要快写慢改?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中将人类的心智分为: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自主心智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种简单心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加以完善,不占大脑内存,反映速度快,学习结果不可逆,这是一种相对低级、原始的心智。比如,一旦你学会了骑自行车,以后骑车时你不用像开始学车那样需要思考各种步骤,你这辈子也不会忘记如何骑自行车;算法心智即流体智力即我们常说的IQ,与自主心智不同的是有工作记忆的介入,受限于人类进化的局限,算法心智且具有唯一性,一次只能思考一个问题,得出一个结论。反省心智对人类心智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心智加工过程,反省心智的高低反映了理性定势思维的个体差别。快写慢改的方式,正是利用了大脑智力特性,逆向黑客大脑。
积累素材
大量阅读、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必经之路,素材积累是否充足,决定了你的文章是否有文气。什么样的素材值得积累?观点、论据、作者联系观点与论据之前的巧妙方式、各类好的拟喻等。可以将素材、灵感与资料,保存在notes里边,同时可以顺带写几张卡片,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附在尾末,随着不断地、大量的写卡片,卡片素材会慢慢积累在你的直觉系统之中,久而久之,你便会朦胧的感知到写作方向。
总结
写作是休息,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可惜大部分人无法体验,如果你还没开始写作,我希望你尝试一下,如果你尝试过又放弃了,我恳请你再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