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从前…

2023-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芷兮离离

我们出生在XJ兵团农场,当时农场里的住户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年,成家后就定居在农场了。我们属于疆二代,父辈们真是献了青春献子孙。

我记事就知道父母亲都按月领工资,加上兵团农场大片开荒,拖拉机、中耕器、康拜因什么的农机具都有。爸爸年轻时就当过几年机务连长。那时夏天大人们都忙耕种收,到了冬天农闲,大多在工房里保养修理农机具、修水库水渠、积肥。

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包产到户、自负赢亏以后,我家因劳力少,爸妈没有承包太多的土地,所以没有挣到多的钱,倒是也没怎么亏损过。爸妈就这样小打小闹地包地工作,到退休再拿退休工资,供我们姊妹上学、保证一家人的生活,也没太紧张过。

我有个高中同学,毕业后嫁到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附近的一个团场,跟着老公一起包地过日子。2014年我们去伊犁游玩、看望她。跟我们聊起她家的现状说:和老公年年包地辛苦挣钱,但是年年都亏损,账面上一直倒欠连队七、八万。不过,虽然欠账,生活条件倒还可以。家里在连队有套砖混结构带院子的平房,养鸡,养鸭,养鹅,养狗,院里有果树、有葡萄,团部还有一套楼房,冬闲了住团部楼上陪孩子上学,春夏农忙,就住去连队的小院。一年到头除去辛苦些、手头活钱少些、人沧桑些,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我小时就是在大块儿田地里疯跑着长大。我家三姊妹,孩子多少在连队里算一般,不少家庭里都四个、五个孩子。加上妈妈在连队里是出了名的勤快、能干,每年家里都养猪、养鸡、养兔子…所以从记事起,甭管钱多少,我家粮食什么的倒没缺过。而家里孩子比较多、尤其男孩儿多的,到了长身体的年龄,饭量就比较大,会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但也仅限于白面不够吃,玉米面也还是可以保证吃饱的。

到了9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长大了,都想着往城市里奔,出去了不少,农场里青壮年人一下少了,于是从内地省份移民来了很多新人。记得那时甘肃、河南省偏远农村移民来的最多。

他们刚来的时候,乍见到成百上千亩大条田的麦子、玉米、葵花类农作物,像一下子掉到了粮食堆里一样惊喜、稀罕、想拥有。常常半夜三更不睡觉,去大田地里看不见的拿回家,占为己有。所以他们移民最初的几年偷盗行为猖獗。有一年冬天,妈妈养的20多只鸡,竟在一夜之间全部被连窝端,连根鸡毛都没剩。

而在那之前,这样的事从未发生过。连队几乎每家每户都养鸡,鸡窝都在院子外面,挖个半地窑子,上面搭上棚子,装个柴门挂个小锁。连队人都知只是形式,不为防人,为防鸡乱跑、下雨下雪鸡有个躲蔽处所,锁只是个形式而已。

那时候连队里的老住户虽来自五湖四海,但时间久了都知根知底。大家一起开荒、战天斗地,连队像个大家庭,有苦一起吃,有福一起享,家家有什么基本上都差不多,所以那时候连队里真是夜不闭户。

那些新移民, 家乡多是地少人多、偏僻贫困、靠天吃饭,有的人在移民前甚至从来都没有挪出过他们那个穷窝窝半步。而兵团完全与他们的家乡不一样,哪哪都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最夸张的是,有一年甘肃一个偏远地区来的移民,看到连队里的人骑自行车,居然一群人追在后面看稀罕。因为他们在来兵团之前,从未走出过他们祖辈生活的那个偏僻地区,哪里见过自行车?…

随着大批移民越来越多地来到兵团农场,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始大片承包土地,收获的也越来越多,粮食什么的也就不稀罕了。有个别胆大能干的移民,开始成百上千亩地承包土地,那些年这些移民里就涌现出不少粮食大户、万元户。

见多了,自己肯干,生活条件逐渐好了,好多东西都不再像初来时那样稀罕了,人的心思定下来,开始学着和连队里的老住户搞好关系,慢慢连队里的工作生活秩序才又慢慢地安定正常起来。这个过渡期有近十年之久。

听爸爸妈妈们说:他们刚来兵团农场时,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地窝子(直到我上学以后,还有同学家住半地窑子),照明靠油灯,冬天吃雪水,夏天自己挑水,烧的都是戈壁滩上们梭梭红柳。一年四季,男人女人整天都是抡锄头、扛铁锹,早出晚归、开荒种地、修渠补路,就为了多打粮食多上交、养活家人、吃饱肚子,也就是从70年代开始才能吃饱肚子了。

所以,我们算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不管钱多钱少、经济落后还是发达,至少我们没挨过饿、上得起学,并且从小我家里就订各种报刊杂志,各方面总还是说得过去的。

看到简友伊人写自己过去的生活,我也怀念从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