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如何有效传递讯息-给和我一样的普通人#12

2016-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家弘

终於顺利完成在坪林街左边的演讲,在讲台上对听众说话的时候我一直是戒慎恐惧的。因为我知道讲者在大多数的时候无法有效传递讯息,甚至即使讲者成功的做到了有效传递,听众是否能有效吸收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课题。

除此之外,和一般近距离的对谈能直接交流比起来,演讲更倾向於单方面的讯息给予,某种程度上也丧生了从对方的情绪或是反馈中得到修正的机会。

在这两天的交流中我得到了听众和朋友们的一些反馈,所以稍微整理了一下我个人演讲前的准备还有事後的省思,希望能够对其他跟我一样的普通人在演讲上有些帮助。

讲者如何做到有效传递讯息?

作为讯息传递者,我认为最基本一定要做到的有以下几点(注:以下不涉及讲者在台上具体应该做些什麽)

0.只说自己相信的事
1.确保内容是基於事实的看法丶甚至是事实本身,而不是基於看法的看法。
2.确保内容是对听众有所帮助的
3.一次只讲一件事
4.大量放入易於吸收的素材
5.提高听众的专注力
6.不要摆出我就是对的的姿态

0.只说自己相信的事:

每个讲者站在讲台上的理由和目的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希望促使某事发生。不过若是讲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帮助提升听众的能力或认知,而是着眼於满足个人或组织的私欲的话,天花乱坠的说一些鬼话连篇的话似乎就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但是即使坚信自己讲的事是对的丶也希望对听众有益,但依然有可能发生一种可怕的现象-自己坚信的事物从头到尾错的离谱甚至不自知。这基本上是所有人类都该惧怕的事(如果真有人明知自己是错的却仍旧沾沾自喜那也是蛮可怕的),而在讲者上则是更被加大检视,毕竟出来混的总是要负点责任。

而要如何「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会在以下叙述。

1.确保内容是基於事实的看法丶甚至是事实本身,而不是基於看法的看法。

事实:可以指在过去和现在被验证且中立的信息,在科学中指可证明的概念。传闻不可当作事实。
看法:对人丶事丶物所持的观点
(注:以上取自维基百科及教育部国语简编本。)

你说的是事实还是看法?基本上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事实」是放诸四海皆准,但是「看法」却会因为每个人的出身丶背景跟经历而大相径庭。最好的讯息提供方法,应该是使用有科学根据的事实直接作为素材,进一步还可以延伸出自己的看法帮助了解,但是仅是单纯的看法或是来自未经科学证实的看法的看法,就极有可能产生有毒的观念或是伪概念。

一般来说讲者本身/听众都可以试着用下列两个提问在心中对应讲者所说的话1.如果讲的是事实,就应该问「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2.如果讲的是看法,则是问「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如果你发现经过自己心中的提问,发现讲者(自己)所说出来的事实/看法并没有良好的真实性和根据,那就有必要好好检讨究竟有没有必要使用这段内容,甚至於通盘检视自己的逻辑。否则没有根据只有看法的话人人会说,为何大家要花时间坐在台下听你说呢?

(注:切记,千万不要把从书中看来的知识当作真理,先看看那些知识有多少科学根据在背後支持再下结论。)

2.确保内容是对听众有所帮助的

虽然只要作为讲者,站在台上说话时几乎都会「认定」自己讲的话是对其他人有所助益的丶或是听起来是正确的,而这样高估自己的情况似乎无时无刻出现在人们身上。

为了避免自己出现这种错误的认知,甚至是低估了听众的水平,讲者势必都要问自己以下的问题

1.真的好麽?
2.好在哪里?
3.这些东西可以用在哪里?不能用在哪里?
4.拥有它跟没有它的差异在哪?
5.如果以上的论述都支持,我又要如何促使人们行动?
6.而如果提供的讯息不是对听众有所助益的,基本上就是在浪费他人的时间。而7.不浪费他人的时间是最起码的尊重,也是讲者最基本的自觉。

3.一次只讲一件事

基本上一本结构严谨的书籍,书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在帮助读者厘清仅仅一个概念-不论是透过各式各样的实例丶科学根据丶正反面论证还有其它资料的佐证。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要完整阅读一本书至少得花上数个小时,而阅读理解能力更高的人或许只需要数十分钟就能有效的吸收整本书。演讲基本上是作为知识体系的浓缩,并搭配讲者的魅力还有技巧,在讲台上透过高张力的方式带领听众身历其境。

而跟阅读比起来,听众在演讲或者聆听时每单位时间能输入字数是少於阅读的。即便有了图片丶现场气氛或是其它演讲形式的辅助,一场时间落在数十甚至一小时左右的演讲,真的能达到用远少於数小时的时间内完整陈述丶并且帮助听众有效吸收超过一个概念吗?我个人抱持着怀疑的态度。

4.大量放入易於吸收的素材

比起冷冰冰的陈述事实,透过说故事方式带出想要表达的概念,显然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大脑理解事物的方式并不是生硬的背下一个又一个的资讯,我们可以想像大脑吸收资讯的过程其实是藉由拼凑一块一块相连的拼图,进而形成有意义的图像,最後看到事物的全貌。

而不是试图把每块拼图的样子和位置都背下来,接着在一个一个的摆回原位。而故事在说者陈述一个事件时的作用,就像是把一块块拼图给拼凑起来的黏着剂,赋予资讯跟资讯之间有意义的串连。

5.提高听众的专注力

跟第四点不同的是,在这边要做的不是从内容上帮助听众理解,而是要透过设计演讲的过程帮助维持注意力。一般来说时间过长的演讲会导致专注力逐渐衰退,所以大部份的演讲不会轻易把时间设定长於一小时(例如TED就只把时间限缩在18分钟左右)。若是真的需要透过较长时间来帮助阐述概念,就需要在中途加入足以让听众回复注意力的要素。

比如说,10-20钟左右放一段相关的小影片丶穿插笑话丶有趣的图片丶设计意象不到的情景(有兴趣者可以参考冯雷斯托夫效应),并且记得超过一小时以上的演讲一定要有中场休息,否则听众的膀胱跟瞌睡虫会跟你拼命。

6.不要摆出我就是对的的姿态

基本上人们的交流在此刻之後就已经可以说是完全停止,因为没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被人直冲着说:「你是错的,我是对的!」。因为我们的情绪会下意识的保护自己的观点,尤其在讲者还不是个「能说那话的人」。

在少数情况下,有着强大专业能力或是个人魅力的讲者,是有办法用其强大的个人能力做到直接指摘别人的错误,并且使其改正。但是这可能会有两个问题1.这样的方法是不是最有效的?2.讲者是不是「能说那话的人」。

如果讲者本身经过自己的判断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而采用,那作为听众至少要做到适度的相信丶甚至是全然的相信。但对於毫无省察而认为自己「百分之百」一定是对的讲者,可能只会带来效果极差的反应。

至於如何判断可以透过讲者内容中有多少事实根据丶过往态度丶想要达成目的,来决定是否值得信任。

总结

作为一个讲者或是讯息提供者,能够有效的让听众理解是一门需要不断精进的学问。特别是牵涉到每个听众各自的背景不同丶理解能力不同,究竟要如何使讯息足够简单到使大部份的人理解丶但却又能让讯息的强度和启发足够大之间取得平衡,势必要花上讲者大量的时间以及不断的反省总结。

而我个人认为讲者若是只以做到尽可能的讯息给予为满足,但却不把如何尽可能的使听众有效吸收丶甚至是促使行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这足以让双方都失去更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而其实有效传递讯息的内涵不只可以运用在演讲上,在写作丶日常表述丶甚至是做为倾听者的角色,都能够有助提升双方交流的效率。仅以此篇作为演讲後的省思,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