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财经·投资·理财想法

到底什么才是最值得投资的?

2018-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趣儿爷

      记得福尔摩斯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自己只是一部大脑,身体其他部位只是附属物。

      最近,听了宋鸿兵的《鸿观》。他从历史、政治的角度探讨经济问题。《鸿观》总共播了三季,如果站在现在的角度看他一年前的预测,准确率海相当高。 

      我本人是金融小白,对宋鸿兵的观点和论证,无法给出评价。但是,有一期是探讨养老基金问题的,我比较熟悉,所以想听听他是如何解析的。

      经过四十分钟的聆听,我总算领教了他分析问题的能力。他指出,不论是做实派还是做虚派,都没抓住问题的本质,要谈养老基金空账问题,需要探讨养老保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非常好的角度。   

      宋鸿兵经常会用一整集时间,介绍方法论。比如,他认为,要系统地认识一个经济问题,首先需要寻找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寻找高屋建瓴的代表性书籍,以这本书为地图,沿着书中给出的路径走下去,遇到书中只是点到为止的问题,如果希望进一步了解,还需要阅读其他资料。

      此外,如果只是沿着书中的理论框架读下去,获得的仍然是别人的东西,一本书读下来,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所以,要结合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在原作者的理论框架之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详细阅读,如果作者只是点到为止,自己还需要在作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甚至独辟蹊径。于是,在大师的思想之树下,便长出了属于自己的枝叶。     

      宋鸿兵在最后一集中指出,自己每周做节目都像经历一次期末考试,需要阅读大量资料,不仅阅读速度要快,还要深入理解,并将知识提炼出来,所以必须长时间聚精会神地阅读和思考。

      每期节目,都要准备大约五千字的讲稿,所以准备资料时,要做大量的笔记,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他用到了思维盗图等工具。在阅读中,常常会遇到非常精妙的阐述,但是这段阐述却不能直接添加到自己构建的理论体系中,就像大厦中一块精美的瓷砖,把它拆下来后发现与自己装修的风格不配,于是只能重新打磨,或者暂时放弃。

      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阅读,提炼,加工和重建的过程,每个过程都要经历痛苦的思考和取舍。最后发现,自己构建的体系,常常与之前设想的大相径庭。

      经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收获巨大。只有经历痛苦,才能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真知。所以每当,某人告诉你他能让你二十分钟了解中国历史,或者八节课让你变成投资达人时,你当笑话听听便是了。     

      宋鸿兵提到,很多热心网友留言给他:问作为一个金融小白,如何能够分析金融行情,以便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抓住投资机会。他认为,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运用他前面提到的方法,不断学习,提炼,内化,形成自己独立的分析方法。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同一张片子,医疗水平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信息,对于一个完全外行的人,那就是“有之非有,存在的无”,就是一本无字天书。而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医师来说,那意味着一张健康报告,甚至患者的生活习惯报告。   

      一则天气预报,报道第二天美国某时某地要刮飓风,对于金融小白来说,这只是一则天气预报,既然不是我们所在的城市刮飓风,它就与我们无关。

        可是,具有金融头脑的人,就会看到,刮飓风的一带,是美国的某某海岸,而那一带集中了美国著名的油田,飓风必然影响石油生产,从而影响整个原油价格走势,而美国是世界某某原油中心,中国要每年要从美国进口大量该原油,所以其供求的波动,也必然会影响中国国内原油价格,从而影响中国原油期货涨跌。(恕我这个金融小白描述得不太准确,这一段只为了提供论据)

      所以,要想不受别人意见左右,做出理性决策,必须长期训练自己的大脑,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在大多数人不明所以时,看见并抓住机会。

      宋鸿兵指出,要说现在有无投资机会,可以告诉大家,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只不过以你的知识背景,看不到,也抓不住。

      所以,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投资什么也不如投资的自己大脑,只有锻炼自己的“思维肌肉”,使它强健,才有可能站在时代的浪尖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