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周日闲谈

2019-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千白莫

今天的日更争取不提唐诺了,也不提读书、不提书写、不提哲学、文学、不提咖啡、不提音乐,不提所有我擅长的东西了,但唐诺的书确实好看。日更,真的难,不是因为百无聊赖为前提的应付的难,我说的难是让人为之享受、入迷之难。要每一次都写的有意思,又不能重复,要自然流淌出的有趣,而不要生拉硬拽的看似有趣;我又不爱写时事、家庭日常或明星八卦,那是心若明镜的自我放水;我又不是萨特,我身边又没有“波伏娃”。

谈一谈有关“智性”生活的话题吧,我打出这俩字的拼音时根本没有直接出现这个词,还要挨个去翻找:zhi智xing性。不那么文邹邹地说什么“知识分子公共话语体系”之类的,简单点,聊天的主题和内容的极度贫乏常常化作“索然无味”抽象印象在我脑子里徘徊、盘旋,让我见了人总想躲着走。遇见一个短时间内不能分手又不得不聊两句的熟人,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我都能在心里起草一个完美的有A和B人物对话的景象,我说什么对方说什么我再回复什么对方再接什么……还不如睡一觉来的舒适。这也是我排斥酒局的原因,聊天内容空洞乏味不说,还要无限地重复,所以如果真的参加的话我就闷头使劲喝酒,多去几次厕所哪怕吐两回也比在桌前了无生趣的与人交谈要强。

不多牢骚和赘述了。我并非反对庸常的物质生活和日常交流,家人朋友每当聚会时,大家聊聊国家大事、家长里短实属正常。但关键在于它们占据了生活的全部,这未免太让人绝望了。人类历史中那么多辉煌灿烂的东西难道都抵不过现实生活么?虽然事实残酷,但我仍然抱有一丝幻想。也确实是我仍然保持每日的阅读和思考的关系,没有让自己被动陷入惯性的漩涡之中,这一点很庆幸。但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对于教育、对常识的把握之落后。中国人群体性的不主动拥抱书籍和智慧也不是一两天了,自古有之。一是我们客观上缺乏那个条件,二是历史的惯性已然使我们丧失了自主热爱的能力……当然这些说法都不够完整和严谨。可不管怎么说,日常交流的狭窄和贫乏是有原因的,爱科学爱文艺爱理知到今天也是所谓的解决了基本生存困扰的一小撮人的独享。这个“左”和“右”既不能同时拿出来争论和对比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拥护一头,历史告诉我们,单纯地战队是可怕的,尽管今人依然摆脱不了这个漩涡。了解人间疾苦是必要的,人文哲思或科学探索也应该多谈论和关注。

还是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下一代吧。首先各个小家庭的家长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万不可凡事都随大流、屈就于惯性;对于日常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要做但不要多谈;多有意识的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思维方面,不必要早早就把成人世界中的各种条框急着给孩子夹住,动脑、讲理应该作为教育的核心。当年蔡元培呼吁“美育”是多有先见之明,基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特点,审美之育是非常符合我们的特质,加上理性思考作为基础如果能形成传统,今天也不会太乏味了。蔡先生也是尽力了,毕竟小胳膊拧不过大腿。

社科类、思想类、自然科学等学问的发展在我们这还远远不够,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的上面“不太重视”这些领域的发展,也和我们的国民性过多或少有些关系。比如逻辑学、社会学、人类学、现象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不是教科书里的历史故事掌故)这些仅仅停留于为了考试的学校范围,而没有全民宣传和普及。从这一点来看,像“百家讲坛”那样的节目非常好,尽管常被诟病,但起码它先一步走了出来。用木心先生临终之言就是读书太少了;主动性获取(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其他)较差的话自然知道的东西就少、视野短浅,再加之如今大众娱乐的狂轰滥炸,更无法奢求广泛的交谈呈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了。再推广一些说,本质意义上的阶层就会越来越稳固;毕竟金钱的多少也是某种表面现象,换句话说,金钱的多少并不能使人在阶层上发生本质性变化(提升)。至于说某种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