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
打小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和村儿里的小伙伴总是玩儿不到一起。譬如三四月份,伙伴们成群结队的都去采摘“清明花”,回家做馍馍,我总不愿把耐性赋予这样的劳动,现在回想起来,倒也失了些许童趣。
刚开始读书的人,总是难免俗浅的。很喜欢寻章摘句,抓住某一个能够唬住人词句,满面春风的向自以为不如自己知道得多的人复述,侃侃而谈,眉飞色舞,特别是看到对方听得头头是道,时而低头沉吟,时而点头称是,心底便有一股无穷的受用萦绕其中,快活啊!
有一次,读《孟子》读到一句“仁者无敌”,喜不自胜,觉得这句话太富有哲学韵味——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敌于天下的。
对于一个十四五岁,胜负欲极强的少年郎来讲,有圣贤加持佐证“无敌”二字,怎么看怎么觉得霸气十足。
不得不说,书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任何人任何事无法比拟的。因为纵观我整个前半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对我有建言立身之功,那时我的世界除了书还是书,好几年,白天黑夜一个人在一所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半夜看书,睡到中午一两点起床吃早饭看书,夜晚十一二点吃午饭看书……周而复始,读书似乎着了魔,最高记录三天看完四套不同类型的书,全程穿插,杜绝阅读疲劳,魔怔了一般。
自那伊始,我开始去追求圣人所言的那种“无敌”。做什么都“敢为天下先”,敢怒敢言,敢作敢当,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在自己的周围引来了一批看似忠实的观众,在一阵阵掌声簇拥中渐渐迷失。
这种“迷失”不是赢得尊重后的为非作歹,恣意妄为,而是在刻意追求“无敌”后渐渐陷入狭隘的胸襟和逼入死角的自我,心性变得不容“异端”的锋利和傲慢。所谓“仁者无敌”,失去了“仁者”,“无敌”休矣!
“无敌”,一开始,多少人的理解都是大致相同的,打倒全部的敌人就能“无敌”。
慢慢成长,慢慢经历,你越来越发现“敌人”是永远杀不死,干不完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树敌很多时候是各自沉浸在过度的自我意识中出不去,进不来。心魔作祟,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个“敌人”任你如何憎恶,使你如何痛苦,你舍得做掉吗?你怕,你还是怕……
所以圣人所言的“无敌”其实就是一种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的理想,没有纷争,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求得和平安定,但这的的确确也是永远的一个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
我虽然不甚年老,阅历见识也不甚繁多,但我实在是读过太多太多古今中外的故事,加之自身所窥见到的现实生活,我突然觉得这一刻,普天之下没有人比我更加了解何谓“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其实就是——当我的母亲,一寸心血一寸热泪将我抚养成人。当她受尽歹人迫害,有持强凌弱者辱之,有满腹奸谋者计之,有茹毛饮血者吮之,有倚老卖老者审之……我本人子,百炼成神,刚成刀立,势必一一诛之,势必一一灭之,势必一一除之,势必一一贱之……
但圣者怀仁,纲常阻我,伦理阻我,侠骨之下一片赤忱丹心拉我拽我,最终万卷圣贤之书万里阳关独木头上湛湛青天怜我、勇我、爱我!虽然奸佞可恨,但也曾私义于我,小义虽难比为母生身血海之恩,但大丈夫怨憎分明,岂能不饮水思源。
我曾浑浑噩噩不知几多,亲贼近贼,实属大逆不道,往后余生不可再行倒行逆施之举。所谓“仁者”,对贼仁?对母仁?古人云“以德报怨”,敢问古人,“何以报德”乎?
其实思来想去,无非二字——憾矣!
“仁者”终究只能以“遗憾”来成全自己的“无敌”。牺牲自己一生之爱,回报全世界,造就一片巧夺天工的云淡风轻。
“无敌”、“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