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指矫枉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使其又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
成语出自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原文:“《春秋》为人不知恶,而恬行不备也,是故垂累责之,以矫枉世而直之。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知此而义毕矣。
后人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矫枉过正”。
白话来说说这个典故,发生的时间有点早。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总结了夏、商两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把王族和功臣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分封到全国各地,成为诸侯,进行分区管理,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当时共封了800个诸侯国。
这就是早期的春秋列国,比如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郑国是姬发弟弟的封地;鲁国是周公旦儿子的封地;秦国,那地位是最低,给周王室养马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后代们并不他们祖先那么忠于王、一心扶助周王室了。他们之间因为利益关系,起冲突,你争我夺,互相攻打,长期进行争霸战争,周王朝则日趋衰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他废除诸侯分封制,将天下分为36郡,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是,由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化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终于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认为秦王朝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造成处境孤立。于是,他改变这种局面,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但是,后来诸侯们又纷纷叛乱。
汉景帝在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南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制,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枉过正。
这个成语的寓意: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成语告诉人们,欲速则不达,事情一旦过了头就会引起其他的错误。人们更多的是要学到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事情,避免矫枉过正。
春秋后期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