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及其答案
【周一材料分析】小学语文教师李老师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将要面对一群活泼好动、充满热情的低年级学生。识字是低年级语文课教学的重点,李老师的第一节课这样做:在教授喜爱的“喜”字时,李老师询问孩子们应该怎样去记忆,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十+豆+口”的记忆方法。由于这个方法没有规律,不容易记忆,李老师就分别呈现了甲骨文版、金文版和小篆版的“喜”字,来展示“喜”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们瞪大眼睛听着李老师的讲解,他们发现:原来“喜”字上部分表示热闹的庆祝场面中常出现的鼓,底下的“口”表示人们开心的样子。接着,李老师又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家”字,让学生明白了“家”字的“一”与房室有关,而最早的房子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的,“豕”指野猪,是当时非常难得的祭品。整堂课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李老师形象的授课形式深得学生喜爱,学生纷纷觉得这样的字词易学易记,妙趣横生。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生字的字形及其内涵都有了深刻的记忆和认识。 (1)结合案例,分析李老师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什么特点。 (2)结合有关理论,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上述特点来提升教学效果。
答案: 【参考解析】 (1)李教师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以下几个特点: 感知的特点: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不能精确地感知事物,也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 注意的特点: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有意注意还不完善,注意范围较窄,注意的保持时间大约15分钟。学生们瞪大眼睛听着李老师的讲解,说明李老师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 记忆的特点:低年级小学生以无意记忆、具体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其中机械记忆的水平较高。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抽象的词语、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李老师分别呈现甲骨文版、金文版、小篆版的汉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而不是机械记忆汉字的写法。 思维的特点: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李老师将字进行拆分,对每一部分进行具体形象的解释,使学生能够理解生字的内涵。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学习概念时,不像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那样首先要从大量的例子中抽取概念的关键属性,而是可以直接把概念的关键属性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关联起来,从而获得意义。但是一般来说,他们要凭借具体实际经验,也就是要凭借各种关键属性的例子。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
【周二材料分析】小红是一名五年级的女生,虽然成绩中等,但性格非常内向,很少与同学主动交往。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课下见到老师也是躲着走。据小红的父母反映,小红平时放学后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即使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出去玩、去亲戚家作客,她也不去。父母真为她以后如何适应社会担忧,甚至一度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问题: (1)请对小红的问题及可能的成因进行分析。(4分) (2)如果你是小红的班主任,你会如何帮助他?(6分)
答案:【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1)小红的问题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 成因:② 心理原因:小红的性格特点偏于高度内向,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 ②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她社交的技能。 (2)如果我是小红的班主任,我将采用认知疗法这一心理调适方法来帮助她。 首先,我将通过不断谈话帮助她领悟人际敏感不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自己的认识与现实不协调,让她认识到只要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消除各种恐惧经验所保留下来的因素,尤其是增强信心和决心,树立克服障碍的勇气,障碍是可以消除的。 其次,通过取得家长和同学的帮助,为她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学习和班级生活的情境,帮助她一起解决实际问题,找回信心。 最后,调动任课老师的积极性,求得他们的帮助,即在课堂上多对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并尽量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周三材料分析】假设,你是初中一年级某班班主任。据班里学生反映,张华同学经常说脏话,还喜欢骂人,给其他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有些男孩子甚至觉得张华同学很有“造型”,开始模仿他。 问题:请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 要求:突出主题、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结构完整、表述简练、具有可操作性。
答案:(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懂得讲文明、讲礼貌是其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孩子。 二、活动准备 1.搜集关于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视频片段。 2.搜集、编制一些关于文明知识竞赛的题目。 3.班级座位分小组排好,便于讨论发言。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人,宣布活动主题 教师播放关于校园不文明现象的片段。 教师:从踏进这个校园开始,每天我们呼吸着她馥郁的芬芳,采撷着知识的花粉。校园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来建设,在良好的言行下为学校增添光彩。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下面班会正式开始。 (二)自由发言,讨论校园文明 教师:我想问大家,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文明人吗?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文明现象? 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甲:同学们乱扔、乱丢、乱吐现象十分严重,扔纸片、扔纸盒、扔饮料瓶,更不文明的是走着、吃着、吐着、扔着。 乙:说的没错,我们身边破坏公共财物也十分严重,举个例子。班上的簸箕、扫把、提水桶领回来没几天就损坏了。 丙:还有一些欺负弱者或弱势群体的,有的同学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有同学给别人乱起绰号,以别人的残疾来取笑别人。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大家平时经常看到的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不能这么做,要坚决与这些行为划清界限。 (三)分组讨论,总结文明举措 教师:我们讨论了种种不文明现象,那我们要怎么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呢?大家分组讨论,6分钟后每组要提出一个你们的方案。 A组:文明言行主要是“三管好”。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骂人,不讲脏话,不放野话,不起绰号,不乱吐;管好自己的脚,不要乱走、乱踢、乱踩、乱塌;管好自己的手,不要乱丢乱扔,不要随便伸手拿别人的东西,不要打人,不要损坏公共财物,不要乱采乱摘。 (四)小组竞赛,争做文明使者 全班分为四个组,竞赛抢答,答对最多者获胜。 题目示例: 1.请你说出5个礼貌用语。 2.升国旗整队要做到什么? (五)共同倡议,共创文明校园 教师:只要我们真正树立“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这个理念,就能清除掉所有的“问题”,完善自我。踏实做事,文明做人,积极树立校园新风。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旁点滴小事开始,从改掉一个不良习惯做起! 由此与学生一起发起倡议: (1)爱班爱校,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塑造学生文明形象。 (2)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杜绝损坏公物,拒绝课桌文化。 (3)遵守公共规则,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 (4)戒除抽烟、酗酒,严守校规校纪。 (5)服饰整洁大方,不配戴耳环、项链等饰物。 (6)男女同学,自尊自爱,正常交往,举止文明,言行得体。 教师总结: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礼仪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一名懂礼仪、讲文明、懂礼貌的公民! 【周四材料分析】林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了一项具体措施:每次月考成绩后5名的同学要给成绩排名前5名的同学买礼物,礼品价值不限。几次过后,有些学习差的孩子的家长虽然不赞成这种做法,但怕得罪了老师,也不敢说什么;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给班级抹黑,花点钱买些小礼品就当补偿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问题:你如何评价林老师的做法?请结合有关教育理论加以分析。 答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即可)林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相关理念,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首先,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学习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材料中林老师让成绩差的学生给成绩好的学生买礼物,过于重视外部物质的激励,没有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其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统一,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先进生,还要关注中等生及后进生,要依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材料中林老师的做法只关注到了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最后,新课改倡导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材料中的林老师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来做出评价,违背了评价的多元性要求,让成绩差的学生给成绩好的学生买礼物,会打击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周五材料分析】请结合以下教学案例,回答问题。 教学题目:把3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4个孩子,而且还得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该怎样分呢?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张老师的教学过程: 老师: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够不够每人分1个苹果? 学生:不够,因为苹果的个数少,人的个数多。 老师:每个小朋友得不到一整个苹果,并且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同样多,而且还得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那到底是怎样分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3个同样大小的苹果画面) 老师:先从3个苹果中拿出2个,把2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2份,这样就得到了4等份,每人可以先分得1大块,也就是一个苹果的1/2(多媒体演示),接着再把剩下的1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也得到4等份,每人一份,也就是一个苹果的1/4(多媒体演示),这时苹果正好全部分完。你们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一大块是多少?一小块又是多少? 学生:一大块是1/2个苹果,一小块是l/4个苹果。 老师: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一共是多少?应怎样求? 学生:1/2+1/4= 3/4(个),每个小朋友共分得3/4个苹果。 王老师的教学过程: 老师: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看似不那么简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究竟该怎么分? 先是小组研讨,王老师巡视指导;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先把3个苹果都平均分成2份,这样共分得6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2,分给4个人每人一份之后还剩2份苹果。然后把剩下的2份苹果都再平均分成2份,这样便分得4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分给4个人,每人正好分得一份,并且没有剩余。这样每人分得一大块就是1/2个苹果,一小块就是1/4个苹果,每人共得1/2+1/4= 3/4(个)。 小组2:从3个苹果中先拿出2个,把这2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2份,就得到了4等份,每一份就是1/2个苹果,4个小朋友正好每人分得一份。接着再把剩下的1个苹果平均分成4等份,这样又得到4等份,每一份是1/4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又正好一份。这样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大块1/2个苹果,一小块1/4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共得苹果1/2+1/4= 3/4(个)。 小组3:我们组是先想后分的。我们想,假如把这3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4份,这样共分得12等份,每一份是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正好得到这样的3份,这说明每个小朋友共分得3/4个苹果。如果把其中的2份合起来便是一大块,即1/4+1/4= 1/2(个),那么另一份便是一小块,即1/4个。这样想之后再分苹果就容易了。 小组4: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此题如果先求出每人分得多少苹果之后,再想是怎样分的就容易了。于是我们打破所求问题的先后顺序,先求第二问,后求第一问。即每人分得3÷4= 3/4(个)苹果,这个结果可看作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3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题中所说的一大块可以看作是由2份合成的,即1/4+1/4= 1/2(个)苹果,另一份便是一小块,即1/4个苹果。这样分就清楚了。 问题:上述案例中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各有哪些特点?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1)案例中的张老师主要采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新知识的方法。案例中的张老师通过问答及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传授知识,运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方法。 特点:谈话法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能够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影响:使用良好的谈话方法必须重视谈话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材料中的张老师在谈话过程中直接向学生展示分苹果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王老师采用了讨论法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获得问题的答案。 特点:讨论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影响:使用讨论法,学生必须具备一定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启发引导。王老师让学生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先是小组研讨,王老师巡视指导;然后,小组汇报交流。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认识和见解,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