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还有心情享乐的时候,一门心思地选择吃苦
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属于运气特别差的那一类人。
尤其是在遇到重要考试的时候。
中考时,发挥失常,没能进入本市最好的高中,只好“退而求其次”;高考时,再次失手,与心心念念的北师大中文系失之交臂,去了厦门。
当然,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我拥有的已经够多够好了,但自幼身处优秀的人际圈中,这些“成就”实在算不上什么,加上关键时刻总是发挥不佳,着实令人沮丧。
直到有一次,鼓起勇气盘点着这一路的“坏运气”,试图找出其中的“木马程序”,却意外地发现一个定律——我“不幸”流落到的那些学校,硬件条件都比原本计划要去的学校优越得多。
高中母校在深圳市的公办中学中独树一帜,绰号“紫色城堡”(真的有一座钟楼),食堂物产丰富,各类高端设施一应俱全,常常被误认为是价格不菲的贵族学校。
大学母校有“中国最美校园”之称,早在我入学之前,所有宿舍就安装了空调,还因为建高尔夫球场而引发过舆论。地处东南沿海,空气好,气候条件也算舒适温和。
花同样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读环境最舒服的学校,而且学有所成,这是多么划算的事情。
原来,困扰我许久的“木马程序”,并不是什么“不敢要”“不配得”,而是——我想过得更舒服,不打算吃苦。
于是,宇宙就贴心地创造了这样的体验,把我送到了当下可选范围内环境最好的地方。
后来进入职场,所服务的企业也都环境舒适、交通便利,非常符合我的心意。
2
“吃苦”这个词,总是被等同于自律、耐性、奋斗、负责。
以至于连续两个月每天只睡4小时,没有时间一心一意地陪伴家人,居然都成为了值得发朋友圈炫耀的事情。
一旦头脑把“吃苦”的事实升华,编造为艰苦奋斗的故事,人往往就会进入自我感动的状态中。
即使连日常生活都过不好,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照顾妥当,也完全不妨碍Ta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超人。
“吃苦”还有助于逃避挫败感、强化付出感,让人进入愉悦的、自洽的美好幻梦中,坚信:
我付出了这么多,一定可以成功。
能吃多少苦,就能拥有多大的成就。
如果事实与愿景不符,那肯定是事实出了问题,所以:
我付出那么多,还没有得到想要的,肯定是被某人/某公司/整个社会坑了。
凭什么别人什么都有,我累死累活也得不到?
这样的心理不平衡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都把日子过得那么苦了,崩溃也很正常啊。
反正我是想不明白,如果清晨想多赖半个小时的床,都要谴责自己,逼迫自己立刻起身“奋斗”,人生还有什么盼头呢?
“吃苦”的心态,会让容颜日渐凋零、狰狞。
绝大多数职场人,无论是60后还是90后,在面无表情的时候,脸上会有深深的法令纹,透出一股心力交瘁的气息。
认识一个法令纹特别深的90年妹子,在拼命工作了好几个月之后,被借故辞退了。
认为自己必须“吃苦”,也是一种匮乏。
去年听昆曲课,课上讲到一个行当,叫作“穷生”。顾名思义,是一贫如洗、穷愁潦倒的书生,而且往往很有“骨气”,以贫穷为傲。“穷生”的表演程式,比一般的小生要夸张,用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呈现出那种“穷凶极恶”的状态。
很传神吧。
卧薪尝胆太久,容易心理失衡,渐渐失去享受的兴致和能力。
就像长期以垃圾食品果腹,败坏了味蕾和胃口,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可以自由出入米其林餐厅,却再也品尝不出食物的妙处。
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真相是:习惯于吃苦的人,往往是享不了福的。
因为他们的内在模式设定就是如此,有苦痛的时候“甘之如饴”,稍稍过得好了一点,就要赶紧创造苦痛,不然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而且,他们还要把吃苦耐劳的美德传给子孙后代,让大家都没有底气好好享受。
也有人会很“灵性”地认为,只有通过受苦,才能消解业力,完成人生功课。
没这回事。
要是刷满“吃苦”的时长或次数,就可以消解业力,我们大概早就功德圆满了。
业力本来就是你累生累世一直完成不了的功课,让你纠结、受苦、郁闷。
你觉得,今生今世继续使用同样的策略来应对同样的问题,在痛苦中继续煎熬,真的有可能解除业力的束缚吗?
还不如换个更有趣的玩法,比如,直接跨过“吃苦”这一步,抵达你想去的地方。
趁着你还没把“吃苦”视为理所应当,还有心情享受人生的各种乐趣。
3
“吃苦”仅仅是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体验而已,与我们所期待的成功、富足,以及美好的未来,并没有必然联系。
想过得称心如意,只需记得这个原则:
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最让你舒服的那个选项。
如果都看不上,就想办法创造你喜欢的选项。
By Miss柳。
厦门大学硕士。
占星师,塔罗师,
阴盘奇门遁甲风水调理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