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留给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产!
或者你曾在中学课本学过片段,或者听过钟楼怪人的故事,又或者看过改编的电影和戏剧,...,如果你以为这样,就了解了这本著作,就没有兴趣和必要再去仔细地读,那么,真的很遗憾,很惋惜。
蒋勋说红楼的妙处在于,即使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我们仍然对过程充满兴趣。我想,经典的魅力通常是一样的,即使早就知道了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剧情、人物命运,但是一打开书页,一颗心就被作者拽着走,那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宏大的画面,磅礴的气势,发了魔地沉迷,又犹如发现海底宝藏般的惊喜。
顾名思义,本书以15世纪的巴黎城为历史背景,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穿插着奇特人物的悲剧命运。全书十一卷,除了主线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还有对教会的抨击,对民主力量的歌颂,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建筑和艺术的热爱。自然,囿于本身知识的局限,对西方文学中政治和历史部分总是一知半解,希望日后能够慢慢去理解和体会。
好的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永保青春,而《巴黎圣母院》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对比手法的描写和运用——美与丑、善于恶、真与假的对比。爱丝梅拉达,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少女,她的美与卡西莫多的丑,一开始就是命运奇怪的交错,丑陋的小卡西莫多和美丽的小爱丝梅拉达被交换,美丽的埃及姑娘的舞蹈和丑人王的游街;爱丝梅拉达的善与副主教的恶,面对曾经绑架过自己丑陋吓人的卡西莫多,被暴晒口渴难忍之际,爱丝梅拉达是唯一去给他喝水的人,面对误入乞丐王国差点被处死的流浪诗人,她为了救他而愿意和他结婚,而副主教内心毒辣,他暗中刺伤孚比斯,嫁祸给爱丝梅拉达,他处心积虑占有爱丝梅拉达,达不到目的宁愿毁灭她;爱丝梅拉达的真与孚比斯的假,在被追捕的瞬间,因为信任孚比斯而被抓,面对副主教最后的威胁,她宁死不肯服从,而花花公子孚比斯,只是为了占有爱丝梅拉达,受伤后的逃避,最后对婚姻的屈从和卑躬,一个更令人厌恶的伪君子。
爱丝梅拉达与三位本性迥异的男子之间强烈的对比让作品风格独特,但文中主人公卡西莫多自身强烈的对比更丰满了作品。一个体型和外貌上最丑陋、最可怕、最卑微的敲钟人,被真善美的天使唤醒了内心的美与善,他用生命捍卫着内心的美,从丑陋转化为美好,渺小转化为伟大,最终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关于人物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手法方面的评论,层出不穷,多不胜数,我也实在不敢多言。但值得一说的是,作品的第三卷——圣母院和鸟瞰巴黎,这一卷的两篇可以独立于作品而存在,我觉得对巴黎这个城市,对巴黎圣母院,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选取这两篇单独阅读。大师对于这个城市的熟悉和热爱,对于建筑艺术发展的独立见解同样会深深地打动你,感染你。
有一句拉丁文箴言“时间毁损、人吞噬”,雨果的翻译是“时间是瞎子,人是驴子”。关于巴黎圣母院,雨果熟悉他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历史,他认为这座建筑是“壮阔的石头交响乐,是人类和一个民族的巨作,是一个时代各种力量通力合作的奇妙的产物,是人类的创造,像神的创造那样有力而丰富,多变而永恒”;但是美好的艺术,却一直受到三种不同程度的伤害,“首先是时间,时间不知不觉地腐蚀其表面,其次是政治和宗教革命,它们生性盲目暴烈,气势汹汹,冲向艺术,毁灭艺术,最后是时尚,愚蠢的时尚在建筑艺术的必然衰退中相继而来,造成的祸害比革命更惨烈。”
确实是,时间、革命运动、流派艺术在腐蚀改变着这些古老、美好的建筑和艺术,且不说西方,在国内多少宝贵的建筑艺术也在这样流逝和消失之中。
我没去过巴黎,没去过圣母院,但我心中有一个永恒的巴黎和圣母院,那是雨果先生笔下的!我想,要是雨果先生得知去年巴黎圣母院的那场大火,该是多么地心痛而悲伤啊。不知道性子慢的法国人什么时候能够修复好巴黎圣母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