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随笔049|站上云端回望自己
“君”的本义,大概只是对邦国的统治者的称呼,比如国君,暴君。古代的“君”字,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邦国。后来也指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承袭以上概念,“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是指那些有权有势地位崇高的人(有位者)。但是,很早的时候,“君子”一词也是有道德的含义的(有德者),比如《周易》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说:“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孔子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但是,诸侯割据,周天子威仪丧尽,僭越之事层出不穷,孔子一介书生,是无力去强制诸侯们按礼的要求去做的,诸侯们也是不可能再回到受约束的时代的,孔子屡屡碰壁就证明了这一点。孔子要想实现他心中的理想,只能通过教化。孔子认为,“礼”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没有“仁”,就难以守“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而实现“仁”,孔子认为要靠君子来实现。
《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有德者。在孔子理想中,不管是有位者,还是无位者,都应当具有高尚人格,即应当有德。关于君子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及其弟子作了一系列论述,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1·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1·8),等等。
此外,学生们也直接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君子,孔子也都给予了解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2·13)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