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纪晓岚的素材借给蒲松龄
2019-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过河小卒2008
作为清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我从初二的时候就开始看了,一直到现在还爱不释手。今年还从淘宝上卖了一本放在枕边时时翻阅。
可是就有人不喜欢它,清朝著名的大学者纪昀就对聊斋多有诟病。他说蒲松龄的文笔是小说家言,辞藻华丽,情节荒诞,不是著作人的手段。更何况《聊斋志异》虽然有名,但是作者却是一个落第的秀才,纪大学士当然未必瞧得上眼。于是在晚年写了一本《阅微草堂笔记》与蒲松龄分庭抗礼。
如果在中学不是语文,我是无缘得会《阅微草堂笔记》的。语文教材上有一篇儿《河中石兽》,就是选自纪晓岚的这本书。平心而论,那简直不叫小说,不过一个科学故事而已。以我外行的眼光看来,蒲松龄的洋洋40多万字的《聊斋志异》,只消一篇也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狼》就能甩他一条街。学者可以看不起才子,但是写小说而言,我还是喜欢才子的小说,对学者的,我嗤之以鼻。
前两天也是偶然,我从拼多多上买了一本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选本。看了几眼,对他的偏见少了很多。在那本薄薄的小书中,也有许多光怪陆离的故事,也有几篇儿让人拍案叫绝的佳构。只是也许是纪晓岚小说创作观念的问题,也许是他到了晚年精力不够的原因,许多精彩的故事,他只是勾勒了一个轮廓就完了,没有像蒲松龄那样精心构思,巧于谋划,所以怎么看,怎么像个半成品。
有时候我忽发奇想,如果大学士和落第秀才去除出身的偏见,两人强强联合呢,最好纪晓岚把他的素材借给蒲松龄,那《聊斋志异》的体量和质量是不是就又能提高一个档次呢。可是历史没有假设,历史偏偏还那么公正,学者的书流传下来,才子的书也流传下来,并不以一方的存在而销声匿迹,反而并行不悖,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