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需要追求一种闲适性
“双减”政策的实施,带给语文课堂怎样的反思呢?我以为,在“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需要追求一种“闲适性”。
“闲适”,就是“闲雅舒适”。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哲学家洪堡特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语言结构,但同时语言又以特殊的形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这就是语言的个别性,萨丕尔说,语言的个别性才具有真正的美感。
美感从哪里来?当然在“闲雅舒适”里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在闲雅舒适的心境中发出;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然也显示出了他的闲雅舒适。“闲适”,让好的语言自然流淌,“闲适”,让个性化的语言熠熠闪光。
“闲适性”的语文课堂,是基于“聊课”的话语模式的课堂。“聊课”,减除了对教学目标刻意追求的沉重负担,让它在师生、生生随性且基于人的平等对话中达成,孩子们体验到一种放松的情绪,这情绪里有或明或暗的愉悦。
“闲适性”的语文课堂,是基于“美言”的话语特质的课堂。“美言”的课堂,减除了语文课堂中语言的随意性,让它更加精准,更有强度。读出美感来,听出美感来,说出美感来,写出美感来,赏心悦目,耳愉口爽,“闲适性”的语文课堂像流淌的溪流,晶莹明亮而又干净利落。
“闲适性”的语文课堂,是基于“理解”的话语联接的课堂。伽达默尔说,“理解”就是视域融合。在这样的课堂里,减除了话语权威的束缚,教师、学生、教材尽力地相互理解,尝试抵达彼此,顺应对方的视角,捍卫对方的观点,欣赏对方的表达。这样的语文课堂,有知识的宽度,有思维的深度,有语言表现的多维度,这样的语文课堂,更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闲适性”的语文课堂,是基于“创新”的话语追求的课堂。“闲适性”的语文课堂,语言的创新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闲适性”的语文课堂,看似没有追求,却一直在追求,追求对语言的创造,追求对思想的最优表达。“闲适性”的课堂,减除了一种“非要达成不可”的心理压抑。“闲适性”的语文课堂让师生看到一束茂密的语言丛林上空射进来的阳光。
“闲适性”的语文课堂,并不难追求,它只需要语文教师的“闲适性”心态,对语言的一种的高度认同,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理解;它只需要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场域的一种全身心的“沉浸”……孩子拥有那“闲适性”,即使面对苦难,也能够用最优的语言表达自我,铸造灵魂!
“双减”了,让我们一起追求那“闲适性”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