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的九九八十一天❹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和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故大制不割。”
突然读出点心理学的感觉...一“知”一“守”,要的是完整,而非弃绝。没有完美的制度,对于老子来说,一个完善的制度是一个不能割裂的体系。对于人来说,没有完美的人,但一个完善的人是整个儿这个不能割裂的人。知道自己的优势,也能接受自己的劣势,明白自己是一个不能分割和舍弃的整体,这是心理医生常说的“接纳自己”然后才能有所突破发展吧。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怎么说呢,虽然《道德经》原文就五千多个字,称得上字字精妙,但可能正是因为“大道至简”,其核心和根本太过简洁,所以即便是如此简短的道德经,也反复阐述说明强调了一些类似的主旨。不过,“道”也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不得不时时提醒自己。
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写:“炼金术的全部知识可以写在一块普通的翡翠板上,但是人们根本不重视普通的事物。”结果关于炼金术的书就越写越长,越写越看不懂。
第三十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去做了一件事,自然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到来时就是必然而非偶尔,既然是必然的事,也就没有过于大喜大悲的必要了吧。所以成功了,也不自高自大、不夸耀、不骄傲、不因此逞强,才是正道。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这一章倒颇有点兵法的意味,既然大半讲的是为君之道,自然少不了提一句战事,“不得已而用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俗话里有说“知足常乐”。我觉得这里的“知止”和“知足”还是有点微妙区别的吧。
“知足”说得更像是一种整体状态。认识到自己得到的已经足够了,不奢念不妄求,珍惜眼前,乐在当下,故而“知”后能“常”乐。
“知止”则是种动作,或者说动作终止。虽然道德经一直说无为,容易读出消极的感觉,其实说的并非是什么也不做吧,只不过是说不要乱动,要顺应道而动,凭风借力才能事半功倍。而“止”也是顺应道而止,明白道运行的规律,动随道,止亦随道。
第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
前阵子看的一部日剧里说,人会死两次,一次是身体的,一次是被人遗忘之类的。(也有说三次,一次是精神死亡,一次是肉体死亡,一次是被人遗忘)
原来都是老子这话的变体哈…至今未被人遗忘,老子万寿无疆。
第三十四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同第十章所讲的“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十二章有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正因为“道”是淡而无味的,如果习惯了五色五味的刺激,大概就品不出“道”的真味了吧。
之前听一个艺术公开课,就有说到现在小视频的刺激太强,短小有趣,很容易吸引人,于是看其他东西就会容易觉得过于平淡,然而真正的艺术是需要花时间去品味去欣赏的。
第三十六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嗯,貌似有一部关于知识产权的纪录片就叫《国之利器》。
曾经试着读过几次《古文观止》,结果都没有读完,最后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倒是很符合老子所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顺手立个flag,今年把《古文观止》读完吧。家里还有两册装纸质版,排版也是我喜欢的,等过两个月回家去要找出来读完,读不完就得带过来。去年唯一带过来的一本中文书是《三国志》,凤凰出版社出的历代名著精选集,排版也不错,有注释,还把导读放在了篇末,我喜欢,然而,也一直放着,只翻过,没读完。
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有时候依然觉得老子对于人性过于理想化和乐观了。也可能只是我个人的偏见。
求道者,或许终将得道;但不求道者,真的可以把道传给他吗?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许可以感化一些本性纯良而后天环境导致人品瑕疵的人。
前阵子读了西蒙·巴伦-科恩的《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里面有写到先天的大脑物理结构的确实导致的人的“恶”。先不论是否会变成神创论,如果存在天生的不可逆的生理结构缺失物理上的“恶人”,也可以用“无名之朴”来“镇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