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客体关系取向的人格发展——幼儿期
2.27客体关系取向人格发展——幼儿期(上)
翁新凯
基础训练、塔维斯托克
一、幼儿期
指的是1-4岁的幼儿阶段,妈妈代称主要照顾者,主要照顾者可能是爸爸、奶奶、外婆。
(1)长牙齿,在生理层面准备好了要吃食物,没有牙齿奶水是主要的食物来源。长牙齿本身是不舒服的经验,刚开始长牙齿容易生病常常哭闹。硬的牙齿从软的牙龈上冒出来,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内在有一个很厉害的迫害者,形成内在的挣扎,可以通过咬来缓解长牙的不舒服。如果还在吃母乳,会把这个不舒服传递给母亲,但母亲会不舒服。孩子在这时候会要学习怎么吸奶而不咬妈妈,控制要咬的这个冲动。
妈妈的部分,在乳房被婴儿咬了之后,在喂奶的过程小心翼翼。
在长牙这个阶段,婴儿和妈妈都变得小心翼翼,一个要控制想咬的冲动一个要防止被咬的情况。
口腔期,婴儿长牙齿前,口腔让婴儿体验很多美好体验的,当开始长牙齿,婴儿需要去探索,一方面通过自己去咬东西,咬玩具被子, 一方面去咬照顾者,去探索长出来的是什么。当婴儿在生气和不满的时候牙齿也会成为一个武器。当婴儿得到满足,被爱的感觉,在好的经验够多的时候,婴儿会对妈妈有罪疚感的,也会有爱的感情的,可以帮助婴儿缓解自己想要咬的冲动。
婴儿在这个过程更主动的去表达自己的挫折和痛苦。这个是不一样的经验。
照顾者会有和婴儿的互动更加丰富了,婴儿会给照顾者带来挫折和痛苦。
快满一岁的时候,很多生理会快速发展,也会给心理带来重大影响。一个是走路,一个是说话。
先说走路,当婴儿靠自己到处走,婴儿的世界会变得非常不一样。自己想要什么会去直接拿,不再全部依靠大人,婴儿会有个角色的变化,从被动给予者到主动带来者,主动给自己带来一些。
爬和直立行走的不一样的地方,首先看出去的视角会不同,另一个从双手爬到双手放开,用双脚独立行走,拉着照顾者的手走出去。当婴儿可以去探索的时候,可以直立行走的时候,可以有更丰富的探索。
婴儿不再是非常依赖被动的人,所以从1岁开始把孩子成为幼儿而不是婴儿。
生理上,幼儿不止是对身体有更好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会对成人有更多的认同。幼儿在这个时候能更多的探索了,开始探索跟妈妈分离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也可以跑回妈妈那里,有了重逢的感觉。
不管是分离还是重逢,婴儿不再处在被动,而是主动的时刻。
但这对于婴儿来说也是一种失落, 对婴儿和妈妈来说,都有需要哀悼。
当婴儿开始变成幼儿,不管是幼儿还是妈妈要开始慢慢放下母婴这个独一无二的关系。
精神分析用自恋性的来描述母婴此时的之间的感情,婴儿开始分裂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状态。
婴儿慢慢演变到对客体的完整性有了新的认识,自己怎么哭闹都不出现的妈妈,也是给他奶水给他怀抱的好妈妈,坏妈妈和好妈妈是一个客体。
更加了解到双方彼此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性。
妈妈会觉得失去了和自己是一体的婴儿。这时候会有一种不太一样的爱,就是妈妈能够跟自己分离的孩子的爱,心里并没有分开,妈妈对婴儿的关注和关爱成为客体性的投注。这个状态是不断转换的,自恋性的投注和客体性的投注。
觉得婴儿非要自己的时候是自恋性的投注;把婴儿放在那里和爸爸玩和别人玩,的时候是客体性的投注。
婴儿能自己走动的时候,体验的是世界的更宽广,能跟妈妈分离,也会给婴儿带来焦虑和冲突。当照顾者不在他身边时,会理解到有些事情是她做不到的,不在他控制之中。
断奶过程有一个自恋受伤的状态,婴儿原本会觉得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在独立的这一步,在行走的这一步,这个历程,独立是能跟妈妈分离,需要的时候再回去,如果这个过程发展不顺利,会发生什么?要从自恋性的投注转换成客体性的投注,转换不顺利,会发生什么?
要面临分离失落的,往往不只是孩子,在临床时候孩子上中学或上大学, 照顾者会有情绪失落,有时候会干预孩子独立,这时候需要跟照顾者沟通,孩子的独立对家庭意味着什么?这个本质是什么?
(2)说话
最初是通过声音、眼神来跟婴儿互动,妈妈对婴儿的照顾,会给婴儿形成心理的经验。把经验内化,内在形成一个照顾者,这个时候当婴儿肚子饿,不舒服会通过哭闹,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给妈妈,来让妈妈体验到他们不舒服。
这样子的母婴沟通,有很多模拟的互动研究。
很多妈妈会本能性的跟婴儿说话,在婴儿很小的时候,妈妈仿佛知道自己的声音对婴儿来说有安抚的效果。婴儿会吸收被照顾者关心的经验,会形成自信,照顾者对自己的情况感兴趣,内摄成经验。
1岁之后,幼儿更能够表达自己的情况,这时候照顾者本能会用简单的很清楚的语言跟孩子沟通。“妈妈知道你好饿好饿哦,正在给你泡奶呢”。当幼儿听到妈妈讲这些话时对幼儿来说是很好的经验,当肚子空空的时候妈妈说泡奶,奶不久就会装满肚子。妈妈讲话的节奏会成为婴儿很好的很丰富的经验。
当婴儿可以说话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这是非常厉害的。也能够在自己心里面运动这些语言的概念,去思考。
2.28 客体关系取向人格发展-幼儿期(下)
(3)好奇心
h探索是婴儿的天性。
幼儿在探索的时候从照顾者那里得到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照顾者在婴儿探索的时候是鼓励的话,那他们会更加的要去探索;反之照顾者害怕恐惧,会抑制婴儿去探索,也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的态度。
思考:如果一个一婴儿的好奇心发展不顺利,会发生什么事情?不顺利的状态有很多种,如孩子一对多的时候经历了创伤事件,后面有缺乏正向的经验修复,孩子过度担心照顾者,孩子会很难把好奇心放在外部世界,如学习。
在治疗中需要了解孩子的照顾者和生活环境。
婴儿怎么去面对自恋的受伤?怎么去面对分离的创伤?婴儿会转向外面,去获得其他的慰藉,如和爸爸,爷爷奶奶的关系会变得更好。
俄狄浦斯情结、超我在3-4岁的时候发展;弗洛伊德
克莱因:认为俄狄浦斯和超我的发展在前性器期的时候发展,3岁前。
俄狄浦斯情结离不开妒忌这个情绪, 嫉羡、妒忌。嫉羡是两人关系的情结,就是婴儿觉得妈妈有很多的好的奶都留给自己,当照顾者缺席的时候觉得妈妈把好的东西留着不给自己;妒忌, 三人关系,婴儿会觉得妈妈和爸爸关系好,自己被排挤,当妈妈想去做什么时候,他会想要打扰妈妈。
从生命的早期,婴儿对父母就有不同的反应,刚出生的时候只能分辨妈妈的声音。在情绪层面,跟母亲的关系与连接是非常深的。婴儿对妈妈的依赖程度是非常高的,对爸爸没有很直接的依赖性。、
母婴之间的情绪,可能是非常美好的,也可能是很痛苦的,但连接是非常深的。
慢慢的婴儿会觉察到父母是一对,和自己和妈妈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这时候会引发婴儿的妒忌,也想分开父母。当她会走路的时候如果分床睡,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睡,想要分开他们。
性别不同,男孩子的会有想要占有妈妈的欲望,会有担心,自己想要妈妈的时候会被爸爸阻碍,爸爸这么强大的,会出现阉割焦虑。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跟妈妈有了很好的关系,女孩会想和爸爸又和爸爸妈妈之间那样的关系,渴望跟爸爸的关系好,会对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有影响。女孩内心会产生矛盾,会喜欢想要和爸爸抱抱,这都很常见。
不只是孩子学会处理俄狄浦斯情结,父母也要学习处理俄狄浦斯情结,当孩子对某一方有强烈偏好的时候,会引发父母之间的嫉妒。
影响婴儿发展的因素?
手足关系,有很多种面向, 一个是出生的顺序,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第一胎,第二胎出生的时候就要跟第一胎竞争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会体验到妈妈心理空间装的小孩不止一个人。反过来,第一胎因为第二胎的出生剥夺了自己小小孩的角色,自己不能当小小孩,当孩子听到父母说自己是哥哥姐姐为什么不能让弟弟妹妹,孩子听到会更生气,心理会更觉得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生剥夺了自己小小孩的位置。
妒忌的议题;
竞争的议题;
(3)如厕训练
父母在训练孩子如厕的时候是有焦虑的;训练本身牵扯到很深的情绪的,大便尿尿本身对孩子来说对身体的控制,跟特殊的沟通有关,沟通指的说“不、不要”通常是幼儿会讲的字之一,不要本身是很特别的沟通,还有特殊的意义,是一种独立的意义。当幼儿可以说不的时候,表示他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的会和父母不一样。
另外幼儿为了发展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发展上需要对父母说不,说不要,有些时候是为了和父母唱反调。有时候是控制, 有时候是唱反调。但都是呈现幼儿在想法上和父母分离了。
当幼儿对父母说不的时候,父母会觉得有危险, 被拒绝,自己的权威感和控制感被威胁到。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发展。
控制跟规范这两个议题是如厕训练的议题,幼儿在2岁之前不好控制括约肌,2岁之后可以控制了,心理上是否准备好。
克莱因谈到婴儿的大便和尿尿是对客体的礼物还是挑战。婴儿对自己身体里的东西,和当下的好的客体坏的客体,体验到的是身体美好的感觉,好的经验够多的时候婴儿幻想大便和尿是妈妈身体好的东西的延伸,好像是妈妈给客体的礼物;反过来,当婴儿饿的时候满肚子气,满满的尿意,会为了让好的感觉回来,婴儿会对当下缺席的照顾者,在潜意识幻想照顾者把所有的好的东西都拿走了,不给自己。这个是两人关系的嫉羡。这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尿和大便可以攻击客体的武器。
当能控制括约肌之前,最先控制的是嘴巴,被喂食的时候可以把嘴巴闭着,挑食的孩子可以控制进自己嘴巴的东西。后来可以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去。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性和控制性都提升了。
思考:如厕训练发展不顺利会发生什么事?
没有处理好,病的轻微点,大便这件事情太容易吸引大人注意了。只要大便几次后,就会重新让父母开始关注他, 大便到裤子上更能吸引到大人了。
(4)游戏
克莱因:游戏等于儿童自由联想
游戏对儿童的功能:不是主要为沟通,是为了让他们表达内在感受的方式,游戏对儿童发展来说就像吃东西睡觉一样重要。帮助与婴儿对自己的很复杂的的情绪经验,爱恨攻击焦虑,让婴儿有能力去练习去处理,导向别处,导向游戏。情绪被转移到游戏的空间里。
透过游戏学习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去探索和外界世界接触的时候,发展顺利的时候孩子会很会玩, 会利用家里所有的玩具,自己在玩。
儿童游戏里象征的重要性,决定一个孩子是否能独立的去游戏。象征妨碍孩子从经验里去找寻。举例,4岁小朋友,在治疗的时候用玩具箱,里面有大人和小人,小朋友在治疗的时候,自己那小朋友,让咨询师拿大人,在娃娃⑤里看电视,吃东西突然天花板掉下来,砸在咨询师的人偶上,小孩的人偶压在大的人偶上, 从最表浅的意义来,小玩偶代表他自己,大人偶代表咨询师。这就是象征额本质,可以代表但不是等号。
真正的象征,象征就是代表;象征等同,会导致游戏和想象的抑制。
0-1婴儿期,1-4岁幼儿期,5岁学龄期;在婴儿期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发展一个安全的内在世界,他在幼儿期的时候就能他所外在世界,建立其他的关系,从断奶议题到跟母亲有更多分离,生理、心理、认知上都有,孩子对分离有更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去探索外在世界。在关系上俄狄浦斯情结焦虑会促进孩子更其他人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