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决定开始读这本书,完全是书中充满想象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立马就被这句话震撼到了,因为我内心明白,我一直都在试图满足别人的期待,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融入他们。
比如高中时代,为了融入“精英班”,就要逼迫自己参加完全不感兴趣的“化学奥赛”。以至于一上大学,就立马不会碰跟化学有关的任何东西,即使脑子里装了很多有关化学的知识。
比如到了社会上,为了融入“圈子”,就要收敛自己,尽量迎合该圈子里的人喜好。高谈阔论,虚与委蛇等等。
总之因为自己对自己的不满,以及一个看似可以有指引的暗示让我开始了这本书的旅程。
小说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从每个家庭的角色里我仿佛都可以看到一部分自己。回想起的部分让人压抑,却没有给我以方法去派遣。
詹姆斯是父亲,小时候跟家人偷渡来美国。那个时候的美国,几乎都还没有中国人的身影。父辈完全靠着苦力支撑起一个家庭。詹姆斯真的代表了中国人的韧性。埋头读书,考上了哈佛。可是这样聪明,跟命运做抗争的人,本性里却软弱无比。可能是一股内心的恐惧(从小被local 的同辈欺负)又或者是因为种族的原因,他一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也因为此,他只能去一个偏远的小镇里做一个大学教授。即使学识再高,也只能做一个在别人眼里的穷酸教授。他有家庭,但是没有朋友。
玛丽琳是非常独立自主的白人女性(虽然母亲是华裔),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跟她妈妈不一样,她渴望成为一个医生,而不是成为一个家庭主妇天天在家研究菜谱。但是当她跟詹姆斯在哈佛相遇的时候,她爱上了这个内向的腼腆的男人。詹姆斯非常让玛丽琳的母亲看不起。这就像在上海,本地丈母娘看不起外地女婿一样。总觉得自己的女儿可以嫁的更好。可是爱情就是这样让人奋不顾身,玛丽琳跟自己的母亲闹翻了,直到这位可怜的老子去世,她都没跟她说过一句话。这可能就是她的追求,想要就一定要,不管付出多少代价。这点让我感觉自己很像她,本科毕业后,突然就想去创业了,也没有想多少就放弃了国外的硕士全奖offer。可是生活渐渐的磨灭了她的志向。从在校怀孕开始,然后跟着詹姆斯远去小镇,她从一个哈佛的高材生,还是慢慢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有试过挣扎,离家出走。可是离校8年了,虽然她自己告诉自己可以的,可是对于家庭的思念加上她又怀上了一个孩子,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最后说到莉迪亚,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她死了。虽然已经知道原因,但是随着故事慢慢展开,还是让人唏嘘不已。詹姆斯的失败的社交,一直让自己觉得很自卑。玛丽琳的医生的梦想。都全部压在了莉迪亚的身上的。詹姆斯希望她多交朋友,玛丽琳希望她全身心投入科学上。而莉迪亚即使不爱这一切但是为了让他们满意,还是照着他们的要求来。可是越是隐忍,就越是压抑。她一边应付的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各种要求,使用各种方法糊弄过去。她受不到心爱的礼物,因为总是一些类似《伟大的科学女性》、《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等书。她想学坏,她学会抽烟,甚至想跟“坏”男人做爱。她把一切她的烦恼跟这个“坏”男孩诉说。总算了解了,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了。坏男人叫杰克。但是在一个晚上,莉迪亚掏出保险套的时候,杰克拒绝了她。杰克知道他想要什么,可能就是这样的性格吸引了莉迪亚了吧。想要什么,就大声的说出来,并且勇敢的拒绝自己不喜欢的。
莉迪亚似乎想通了,最后她只身一人来到了湖边。划了一艘小船到湖心。享受那刻的宁静。她好像鼓起了勇气,要跟父亲和母亲坦白。告诉他们物理根本看不懂,告诉他们她根本不爱参加什么舞会。但是她依然跨出了小船。我不知道她所鼓起的勇气是泄气了还是有自信觉得自己能够游到对岸。但是不重要了,她最终死了。
看到这里,心疼了一下。既然都想明白了,为什么不去做下去呢?我把自己想象成莉迪亚,那我想要什么呢?现在的这一切是我想要的嘛?我脑子突然空白了起来。我只知道工作上,做的事情似乎一定要让领导看到,好像得到他的满意,才能够获得信心。我似乎真的是为了别人的期待活着。可是悲剧的是,我根本不知道到底要获得什么。
虽然一下子想不起作为“亮仔”到底要怎么活。但是好在我开始反思自己,内心深处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即使现在还摆脱不开别人的期待活着。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