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如何塑造孩子
思维导图
不要恐吓,正确表扬
塑造幼儿期的孩子 不做听话的“好孩子”,让他自己做决定
与孩子形成深层的依恋关系,让他自信和积极
家庭如何塑造孩子
培养情绪的识别与自我认同
培养童年期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财商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理解万岁
引导青春期的孩子 示弱、尊重
接纳、欣赏
《家庭塑造孩子》的作者,李子勋,是著名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已经出版多部作品。他是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有思想,有温度。是后现代心理学派的大家。
本书以他从业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采用“案例+解读”的方式,分享了父母如何有效的陪孩子,理解孩子的心理,紧随孩子的成长,进入全新的未来世界。在如何陪伴中给出了许多智慧的引导供家长去理解和选择。
本书被主流媒体和教育机构选为“21世纪父母必读的100本书”之一。本书在解读亲子问题的时候喜欢使用多重文化视角与多重因果的解释,引导家长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不一样的问题。例如:“学校只有一把尺子,就是用分数来界定优生、差生,如果家长被学校的‘价值观’所绑架,那孩子就完蛋了。家长必须有不同的价值观,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
李子勋提出了很多震撼家长思维的说法。他说,“很多问题是被人观察出来的,本身并不是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才是问题。”;“教育不是家长老师把自己时代的经验灌输给孩子,而是要保持未知的心态,跟随孩子进入未来的世界。”;“教育的对错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正确的东西只存在于书本中,在生活中它们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孩子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很多家长总把教育问题归为学校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李子勋说“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端,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
本书是按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来谈孩子的成长的。从出生到7岁是塑造幼儿期的孩子,7到12岁是培养孩子的童年期,也就是是整个小学阶段。12到17岁是引导青春期的孩子。是初中和高中阶段。
幼儿期的孩子大致指5之前的孩子。对5岁之前的孩子来说,任何看似问题的行为对他的成长都非常重要,而制止他的一些奇思妙想或古怪行为,则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所以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要恐吓,而是要正面引导。如有些家长经常会说,“如果你再哭大灰狼就会来吃掉你了。”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一种恐惧心理。“如何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最好的方法是“改译孩子的行为”。把他的行为导向一种良好的动机,并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如孩子把同桌新买的故事书拿回家看。妈妈要先肯定孩子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孩子。然后告诉孩子要向小朋友借,得到允许后再看。让孩子还给小朋友并向小朋友道歉。
幼儿期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不让孩子做一些大人看起来是错误的事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幼儿的思维是发散的,当你用对与错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方式慢慢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非黑即白,以后除了对错他不能再感知其他的东西。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与兴趣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丰富性、色彩和内涵也变得单调与简单。幼儿时期的孩子都能从父母的情绪上感知到大人的态度。如孩子正在拿着画笔津津有味的在墙壁上涂抹,你走过来大声说:“你怎么能这么做呢?这是不对的,好孩子都听大人的话。”孩子从你的情绪中感知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不听大人的话就不是好孩子。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兴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
父母给予孩子的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后越可能反叛,尽管这种反叛充满内心的挣扎。所以不要让孩子做听话的“好孩子”要让他自己学会做决定。
要想让孩子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除了不恐吓孩子,不要求孩子做听话的“好孩子”,还要在幼儿期与孩子形成深层的依恋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依恋是由儿童与妈妈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妈妈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妈妈形成一种信任的、安全的、温暖的关系,这叫“共情”。这样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形成了对一生都很重要的安全感,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如果妈妈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或对孩子管理疏忽,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在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缓,甚至出现自闭倾向。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出现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灯。所以说,一个智慧的妈妈是会在孩子幼儿期经常给予孩子身体抚触,满足孩子的依恋情绪的妈妈。
与父母形成深层依恋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自信、自尊,懂得爱别人,能与人共情,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要求。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孩子不会记恨父母。依恋不够的孩子,打不得也骂不得,因为父母这样做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不信任。
亲情永远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孩子到了童年期,也就是7到12岁,这是学习基础知识,获得学习能力,迅速发展心理和思维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深入,孩子开始尝试从外界(邻居、学校、社会)去寻找亲密感并试图用一种家庭式的感觉去获得安全感。这个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情绪的识别、体验、与管理。宁可让孩子碰壁,也不要过分的保护。孩子是需要在经历挫折中成长的。伴随着挫折,孩子会有各种情绪产生。家长要引导孩子懂得,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是受身体内部心理与生理共同影响产生的,但情绪需要管理。要引导孩子学会识别情绪、体验情绪以及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这一阶段的另一个重要心理任务就是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会因为社会认同的不足、竞争意识的受挫、羞耻心的产生、学习不顺利等引发自信危机。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坚定的信任,并把社会化受挫看成是普普通通的事,减少孩子的焦虑。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安慰和鼓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长。知道无论他们失败还是成功,家庭永远是他们的港湾。此外孩子在学习上比较受挫,要帮助孩子寻找、建立个人优势。如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兴趣爱好,并努力发展成自身优势,孩子觉得他是最棒的。这样的感觉会让孩子获得必要的自信与自尊。不能因为孩子的缺点,或因为学习不够好而全盘否定孩子。而要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喜欢自己、接纳社会、自我认同。
儿童期是培养孩子财商的最佳时机。财商不是指挣钱的能力,而是对待金钱的态度和管理能力。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压岁钱,平时给的零花钱或是孩子做家务等得到的补偿钱,帮助孩子学会管理金钱。不管是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家庭富裕的孩子都需要培养财商。比如孩子拿到了压岁钱,很多父母会从孩子手里把钱骗过来,说帮孩子保管,其实是怕孩子乱花。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决定,问问孩子怎么处理这笔钱?孩子或许会说出三种方式。第一种,买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第二种,存进银行或用来理财。第三种,把钱放在手里,并能常常看到它。第一种代表对金钱的使用有计划性,第二种代表具有商业或金融头脑,第三种代表对金钱具有本能的喜欢与渴望。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花钱做本帐,家长时不时的检查小账本。如果不乱花就夸奖和奖励,使他有成就感。如果乱花就扣零花钱,把他拉回正确的理财之路。
再有,儿童期更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培养好习惯李子勋老师给了三句话和三个核心内容。三句话: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行为自己负,尊重他人。道德、良知、行为举止是家庭育儿的核心内容。5到10岁是给孩子立规矩的时期。规矩不是让孩子唯命是从,服服帖帖,而是针对孩子的心性成长特点,敦促他树立好的品行。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自己,惠泽家人,福泽天下。教育他做好每一件事,要求他对人要尊重。如果孩子犯错,不是教育他今后不再犯,而是要教育他自己对错误负责。教育孩子切记不要带情绪,要多用肯定语,少用否定语,父母教导孩子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孩子都是在模仿中学习、习得生成中长大的。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品行端正,言语谦和。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教育?理解万岁。12到17岁,也就是初、高中阶段。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是身心变化最明显和迅速的时期,也是反抗父母、反抗学校和社会的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逆反。青春期的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开始争取自我权利。有的孩子开始在社会上有攻击性、有敌意,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觉得不好,不完美。实际上是因为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内心追求,只不过是以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表现的。还有些孩子跟老师、家长发生冲突,厌学、逃学、网游。他们有的是本人对学习的抗拒,有的只是对父母的愤怒,想通过放弃读书来打击父母。其实归根揭底是他们在学习这个行为上,没有得到奖励。所以父母要想办法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如果一个成年人一做事情就能得到奖励,那就会不断的重复做下去,更别说是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孩子能经常被老师、家长表扬和重视,他就会快乐,就愿意融入班级,为班级做贡献,获得成就感。再有不一味的关注他的学习,更多关注他的其它方面的所长。如他的兴趣特长,并帮助他发展,让他得到赏识。
第二个问题是双向性。即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比如狂热追星。有时有极端道德感有时又无视道德,有时是勤奋的同时又是懒惰的,他们遵守纪律又破坏纪律。在双向中充满激情。我们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追求神秘主义。人有两个世界,一个内部,一个外部,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地带。两个方面一直混杂在一块,这就是他的双向性来源。
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呢?李子勋老师建议:家长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和示弱;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尊重、接纳和欣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