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

这个题目无解

2019-06-18  本文已影响213人  品茶等回味

     衡水教学,一直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背后的含义其实我早懂,只是最近遇到一位在衡水上初三的学生,聊起中考作文,期间我说到:“比如你可以说说李白……”她顿时说:“千万别和我说任何名人,我一个也不知道,李白我也不知道。”

        我石化了,我说:“你们老师上课讲课文,讲到李白的诗,不会简单介绍一下作家吗?”

      她说:“我们从来不讲课文。”

      “那你们上语文课讲什么?”

        “做题,讲题,从初一开始就这样。”

        “所有的课文都不讲解吗?古诗词也不讲解吗?”

        “不讲,只背诵名句填空。阅读题就背诵填写答案的格式,到时候按照格式填进去就可以得分了。”

        这个问题让我沉思了很久,虽然对于一个在高中升学教学中,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的老教师,从一开始就一直苦苦挣扎在应试教育和培养教育中,但,现在从初中就开始的这种完全的应试教育,彻底放弃培养的方式,还是震撼了我,一阵无言。

        没有对错,因为无法界定对错。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话,大约算是说到了根上,原话是这样的“所有的新式教育主张,第一目标都是培养。是从人的理想出发,谈论我们期望孩子获得怎样的能力,怎样的人格。然而现实中的教育系统,负担的第一功能往往并不是培养,而是选拔……”“升学系统不在乎培养什么,只在乎怎样选拔出资优个体;因此无论怎么呼吁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重视,这个系统都不可能发生彻底的改变。”

        想起八三年刚当老师的理想,一个二十岁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知道教育手段,也没闹明白教育目的和方法,只以自我最强烈的感受教学。当年在文化荒芜的沙漠年代长大,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正遇到开放,一下掉进了文学的海里,扑扑腾腾的四年大学学习,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文学对于自我思想品格人格的冲击,所以,当时凭着第一感觉,内心对自己说:我要教会孩子们怎么看书,怎么在看书里成长自己的修养人格品德,学会分辨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绝不让他们把语文只当做一种争分的工具。

      自然的结果是,我遭到无数的打击,即使一堂外国文学课的教学过程,我得到了老教师打的满分,我还是每每拿着语文考试的试卷无法和别的老师比。所以我也常常得到老教师的谆谆教导“教学是要教基础的,字的发音,字的写法,句子的含义,考试常考到的东西。考题的类型,考试会出什么点……”慢慢的,我终于知道高中教学中应试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怎样让你的学生拿高分,你需要备课的不是大量文学的修为,而是一张高考试卷的参透。

        我终于沦落成了一个应试教育的“工具”,我无法说清这里面的危害是什么,因为摆在眼前的是,学生高考成绩不错,所教班级语文高考成绩名列前茅,背地里人叫我“语文大王”,这似乎无可厚非。当我坐在讲台上,看着下面五十多学生低头写作文,做试卷的时候,我必须让自己从内心坚信:这些孩子是为了高考才来的,没有人像你小时候那么傻,为了什么成为文学家作家才来读高中的。……难道真的没有一些有文学希望的孩子,被这样的语文教学抹杀了吗?我不敢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尤其是看作文时,看到那些闪光的智慧文字,我常常会涌起莫名的负罪感。

        最真切的是,我一边教学,一边坚持写文章,后来有了博客,有了许多热爱写作的博友,一次一个博友说要送我一个书号,让我出一个自己的作品精选,我心动了,用了一个完整的假期在看自己十数年的文字,某一瞬间我突然就崩溃了:我发现我的所有文字都被高考作文的思维限制住了,任何文章里都有着一种无可突围的定式,原来高考教学第一个扼杀的是我,一个曾经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人。禁锢闭锁,逃不开的窠臼。我苦笑的放弃了出所谓的作品集,从此常常会在作文课上说:我教不出文学家,如果你的文学修为已经可以很有风格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请你坚持,我是一个只会教应试作文的人。一点酸楚。

        我只以我这样一个做教师的切身体会来说明,应试教育背后毁掉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真的需要彻底的放弃教育的培养功能,而彻底的应试化吗?衡水从初中开始就抛弃语文课本,完全用试卷教学,真的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吗?

        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可能的办法来评定,一种教学方式最终对一个孩子的终身影响,但,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一下,初中正是形成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的年龄,彻底的抛弃教学中正常的思维的培养,直奔解题思维训练,这些孩子将来从情商和智商上会不会存在一定的思维缺陷,而这样的缺陷也许是终身不可逆的。比如创新能力,比如感知和观察能力,比如情商的移情能力等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不一定能成为什么有利证据,但,大约可以引起思考。打个比方,北京地区是一百个人你挑十个清华北大生,其他省份是一万个人里挑十个清华北大生……按照这样的挑选比例,不考虑任何别的外界影响的话,那么到了清华北大,垫底的一定是北京地区的学生吧,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里别的都不说,但,我是不是可以从这里推测出,北京地区的教学环境中培养机制保存的比其他地区更多,中小学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路上,还保存着相对的培养教育,自然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所以他们最后到了大学,到了社会中,人生的品质思维情商创新意识等等都还相对在前列。

        请不要拿个别人的例子来和我较真,北京的某某怎么惨,衡水的某某怎么牛,动不动就以个别特殊列子来和一种现象较真,这就是逻辑思维的一种漏洞。

        问题都看到了,很简单,很明了,教育该是有一个培养为目的的阶段,然后才是应考阶段,但是,无解,现在从怀孕都怕输在起跑线上,哪儿还有什么培养教育,恨不得会说话,就会回答考题中的答案。更可笑的是,学校却发现了“网红”作秀是最好的出名方式,于是打着教改的旗号,年年以教改做噱头,引进各种五花八门的所谓艺术“进校园”,据统计已经有四百多种了,结果是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的秀,什么都是一点皮毛的秀,即达不到培养学生品质的效果,还让整个校园里没有一张安静的书桌。 作秀的校园加上焦躁的家长,互相推诿培养职责,互相抱怨应试成绩,这样的教育怎能不被诟病。

        无解,因为现行的状态,只能以应试教育来求得生存,但,从最初只有高中才开始训练高考试卷,到现在的初中就训练中考试卷,小学就训练升初中试卷,只要认字,就一定与应试有关,所谓的理想教育和人格品质教育也都成了应试的附属品。那天,一个朋友对我说:养孩子最幸福的时光是孩子上大学的时候。我笑了,是啊,高考尘埃落定,未来似乎充满光芒,但是,有多少家长最后的痛苦却是在孩子本该成年的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不务实,没有自我分析判断能力,养活不了自己;不会谈恋爱,情商和忍耐能力不够;没有创新思维,无法自己在世上苟活;不会与人沟通,没有理想,没有毅力,充满抱怨和戾气……各种人格缺陷都暴露出来了,这时,竟然没有人想到,这是最初的培养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危害。肉,烂在锅里了,自家的苦楚,这时只有自家消化了。

        无解,自家的孩子在成长,必须解。读了这篇文章,能让焦躁的家长们醒着焦躁点吗?除了成绩,有一些品格的东西更重要,健康的人格,阳光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观,健全的理想,面对困难的勇气,敢于解决问题的思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