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的大小,决定我们能走出多远
文/小绾西
01
我第一次知道外面的世界,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可以到达的时候,不是因为网络,是我中考失利那年,我们村有一个大爷向我炫耀他孙子考去了美国上学。
当时别提有多懵了,我下意识的就问“美国该怎么去呀?”在我那时的脑子里,美国很远,远到只是一个名字,它不可以去,不能到达。
美国,它就只是大富翁里,摇骰子就到跳到的地方,没有任何遐想空间。
因为我从出生开始,接触的是最底层的生活,我们吃的米饭是自己种的,吃的蔬菜水果皆是。我就是来自农村,一个很小的村子,小学到初中一直就在那里学习生活,根本不觉得外面有世界,也根本想象不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
高中之后才慢慢地通过阅读,打开了世界的百宝盒,原来,我所处的地方,只是世界的一小块。
我逐渐认识到,我们终此一生不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是进行自我思想上的救赎。
然后一往无前,马不停歇。
02
伍琦诗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说得是很对。但她这段话建立在家庭环境不错,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基础上。父母要求孩子去建立比他们更好的人生。
但在我们这些小地方,大人对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好好念书,毕业工作,回家结婚生子。他们认为这样的人生就已经很圆满了,我个人认为,这种期待几乎可以忽略。
我们活着,并不只是为了活着。
对我们来说开阔眼界,在围着我们的四堵墙上凿洞开窗子,才是首要的。我们要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由此改变我们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狭窄的眼界,再从思想上救赎自己。
记得之前拜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主人公孙少平写给妹妹兰香的信里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他写道: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句句在理又让我感同身受,这亦是作者写给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信啊。
03
我刚毕业的时候,去杭州工作过两个月,在我舅舅的茶楼里打杂,很累很辛苦。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有身份的老板。
我还记得一个茶楼股东,冬天的时候,她跟我说她买了一件很划算的大衣才几千。几千对我来说是一两个月工资,那时候我就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差距,是无法言明又悲哀的穷富差距。
他们的眼界以及生活方式,都是我无法企及的。
当我迫不得已准备回家工作的时候,舅舅很无奈的对我说了一段话:“回到那里,你的生活会很轻松,但其实就是混日子,特别是女孩子,到了年纪就结婚生子,一辈子可以望到头。”
当时特别理解,但又不得不回家。
表面上我是被家里催的,但我很清楚,我是落荒而逃,我认为自己一没学历,二没经历,配不上那里。
归根结底,是我眼界窄,我退缩了。宁愿回到很小但我很熟悉的地方,也不愿意去开拓新领域。
眼界有多大,野心才有多大。
如今想想,肠子都悔青了。
04
杭州的那段日子,逐渐地被朝九晚五的生活所取代,我越来越烦躁不安和焦虑,因为我感受到自己正在走下坡路,很轻松的同时带给我不祥的预感。
我总觉得我得做点什么,绝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重拾上学时期的梦想,开始写文章。最初的时候,写得很烂没有头绪,到现在,我几乎每天都要求自己写一篇,不论好坏,我想着等我老的时候,这些文字便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存在。
怎么说呢,写文章是我提高眼界的主要方式,它促使我每天都在思考,不停的去阅读汲取知识,最终,形成模式,通过文字梳理出来。
这个过程,很神圣。
它使我向往更自由广阔的生活,内心生出一股力量,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且做好。
此时此刻,我一无所有,又好像拥有着很多。
是因为那股力量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