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写作与基础英语学习的冲突与融合
前段时间,学习了“埃米编辑”开展的斯坦福SCI写作课程。有趣的是,这门学术论文的写作课给了我很多相关领域的启示,过程中灵感频现。首先想谈的就是,SCI的写作方法对我们既往基础英语学习的启示。预计后续还会整理2-3篇该课程的心得。
个人理解,这门课的前半段主要在打磨语言,包括用词、语法(时态语态句型)、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后半段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写作逻辑、结构布局以及细化到SCI各部分的特征,最后还讲了投稿、署名与学术剽窃的要点。正因如此,在学习前半段时,我产生了大量的思考。课程中所讲授的,SCI“遣词造句”的要点,对我们固有的英语写作模式产生了冲击。
首先,总结一下SCI写作的语言特点:
直接、简洁、平实
基于这些特点,课程提出了如下的写作技巧:
来,我们分点说明:
1. 去掉不必要的单词、短语
这里的“不必要”该如何理解呢?
譬如,我们在英语作文里常用到的:
As it is all known… / As it has shown...
在SCI写作中被称为“赘余表达”。课程认为,只需注明引文(provide citations),即可表现出其普遍认知性。毕竟,在科学论文中,口说无凭,实证才是一切啊!
又譬如,某些我们烂熟于心的单词:
important/significant, successful...等
课程将其称为Empty Words(无意义的,空泛的)
像 important studies:这里的 'important' 相当于泛泛而谈。如何证明一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往下读论文就知道了,而不是(强行)靠作者形容……
successful solutions:解决方法本来就有着“成功”的内涵,无需额外加 'succcessful' 。
这些搭配,在SCI编辑眼中,都是毫无意义的词汇拼凑。
💁看到这里,有没有开始颠覆自己对英文写作的看法了?
2. 尽量使用主动语态(以主语“我”“我们”置于句首)
这是因为主动语态可以:
① 强调主体(作者)责任
② 增加可读性(一句到底,无需绕弯)
③ 减少歧义
3. 尽量使用动词(强势动词)(这是翻译里的概念,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避免动词变名词(能用动词就不用名词),避免使用副词,不要“埋没”句子的谓语(主谓之间尽量接近)
看图说话:
原来,曾经我们惯用的“高级”表达(与凑字数大法),并不适用于SCI写作。(OS:一个单词就能说清楚的事别给我整些有的没的!)
此外,一些副词也是课程建议尽量避免使用的。如:quite, basically, generally..(原因同前,细品)
那…我们之前所学的英文表达是完全不可取的吗?
答案当然是No。
这也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问题: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四六级到托福雅思,所学的那些,上述被称为“空乏、赘余”的表达,难道完全错了吗?当然不是了。存在即合理。
举个例子: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句话该如何翻译?
如果按照上面的原则,尽量用动词的话,也许“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个短语会被处理为不定式(to do)或动名词(V-ing)结构。
但官方译文是这样的:The Chinese dream that we are pursuing is about three things: economic prosperity, national renewal, and happin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显然,官方用了三个名词性结构,句子凝练了许多。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与某个原则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中英思维的转换,翻译的处理技巧以及文章体裁等等。
但我想说的是,翻译尚且要字字斟酌,而学习SCI写作的大多数人都并非语言专业出身,更难把握何时该采用何种处理方法了。
被动or主动?看强调部分
使用主动语态,是前面提到的SCI写作三大原则之一,原因也已列举。那么,该原则是绝对吗?我在课程中找到了值得研究的例子:
我们可以看到原句是“钙通道的激活,由内质网钙库释放的钙离子所诱导”,而改为主动语态后,意思就变成了“内质网释放的钙离子激活钙通道”。确实,后一句要顺畅许多。但这种顺畅,实则并非由语态的转换所致。采用被动语态同样可以达到精简的效果:
Ca++ channel is activated by depleting Ca++ from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钙通道由内质网释放的钙离子所激活。
由此可见,造成原句难读难懂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语态,而是不必要的赘词:activation 与 induce 形成了句意重复,而Ca++ stores(钙库)原本就指内质网结构,无需赘述。这类赘余,需要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才能分析出来。
那么在均可精简的情况下,该使用哪种语态呢?个人认为要看作者想强调什么。如果作者想强调,(内质网释放)钙离子引起了下面一系列的反应,那么就应以钙离子作为主语。而如果作者想强调钙通道的激活,并且下文也将继续讨论与钙通道相关的事,就应以钙通道作为主语。这也回到了一直以来,我对“被动/主动语态”的认识:强调部分作主语。
此外,课程还提到,方法(Method)部分,适合使用被动语态。因为方法强调的主要是物(对象),而不是人。
修改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
课程中的修改范例,虽然是依原则进行演示,但我们应该明白,修改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而不是盲目遵从范式。如果删繁就简的结果是去除、改变了原意或弱化了主要对象,那也就丢失了初心。
科学文献与科学新闻的区别?
课程引用了一些科学新闻/导读/评述甚至科普类文章作为修改范例。这类文章用作词句修改素材尚可,但并非SCI写作学习的典范,因其结构、文风与我们通常所说的“SCI”,是有区别的。这类文章相比之下会活泼些,甚至带有黑色幽默。又因这门课并非针对医科生所开设,引用的材料来源于各个领域(记得有一篇是讲蟑螂的..),非相关的看看就好。此外,编辑的专业性也是影响写作修改的重要因素。
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1. 语法很重要
课程的大半部分都在讲授遣词造句的技巧,其中语法就是我们修改初稿的根基。词性、语态、句型,这些都是语法问题。而该课程也给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在现有的基础英语学习中,语法部分是缺失的。幸运的是,我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了很好的老师的指导,打下了语法基础,因此,学习该课程前半段时较为轻松。无论是在SCI写作还是基础英语学习中,语法都相当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一篇文章的质量,也是拆解长难句的基础。
2. 语言要结合语境来领悟
SCI只是英文文章体裁的一种。就像我们前面所看到的,表达的手法,在SCI与政府报告中并不尽相同,更不用说其他体裁如散文、小说、诗歌等。这提示我们,语言学习从来就不是套公式,结合语境理解才能更好地深入。同样地,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3. 先输入,后输出
SCI的写作技巧是为“术”,掌握了“术”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吗?不见得。就像掌握了实验技术,科研也不一定立马出结果一样……从小学起,老师就鼓励我们要多读书,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提高阅读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只有输入,才能输出。写作手法是有限的,思维是无限的。在写SCI之前,先去阅读本领域前沿的、经典的论文,学习其中的专业词汇与表达,掌握相似主题的论述逻辑与结构,才可能有好的想法。语言学习也是如此,先大量积累,才可能厚积薄发。
从语言角度看,掌握SCI写作,也就是掌握了一种文体写作的手法;从研究角度看,SCI是科学成果的最终体现。只有“道”“术”结合,才能产出优秀的成果。
后续更多学习笔记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嘤嘤成语",相关领域包括科研、医学、英语。此外,不定期写作,体裁包括不限于随笔、小说、时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