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不同于南方大多数人家每周一次的煲汤,我的老家每天几乎早餐都在喝“汤”,但我们的“汤”,却不是那么材料丰富、味道不一、步骤繁杂,我们只是简单的“面汤”。
面汤,小麦面粉煮成,而小麦面粉的由来,则需要经历几乎一个季节的轮回,才能做出一碗来。
它的成型步骤,且看我慢慢道来~
小麦的种植,小时候是用牛来拉犁,将土壤犁至松软,最开始是手来播种,后来则开始用另一种工具来播撒种子,而现在,早已经是全机械化地操作模式了。
之后就坐等小麦发芽、长叶、长高、开花、结种子,然后收获、晾晒、装袋、储存,小时候我记得还陪着爷爷去交一部分来给国家,简称“交公粮”。剩下的这部分,则用于家庭日常口粮。
每次家里面粉差不多吃完,我和奶奶就开始从存储起来的一袋袋小麦里,挑出一袋来,揭开倒入院子里的大胶盆,放满水,反复淘洗几次后,在地上或房顶铺上一张垫子,再把洗干净地小麦倒上去,等候太阳伯伯帮我们烘干每一粒麦子。
晒干的麦子,便开始进入剥皮环节,以前村子里似乎是没有剥皮机的,这时,就需要爷爷拉上手拉车,步行至镇上的店里进行剥皮。这个环节,会将小麦分离成面粉和麸皮两个部分,面粉,自然是我们日常所需的食物原材料,而麸皮,则可以成为家里鸡鸭鹅牛羊的下午茶或“甜点”。
面粉,除了做馒头,自然就也是做“面汤”的重要成分,我的童年里,爷爷奶奶和我的早餐午餐,大部分时间就是面汤配包子或馒头和炒青菜,晚餐,则是面条。
做面汤也极为简单,我很小就学会了这个环节,只不过我煮的面汤,似乎永远没有奶奶煮的恰到好处,有时候想学奶奶煮久一点,便轻易又给它煮糊了。
面汤的成分,只有水和面粉,水开前,在大碗里倒入适量面粉,慢慢加水至适量,然后用筷子搅拌成将将能够成面团的样子,再次加上水覆盖至面团表面。水刚开时,迅速将面团打散,如果想喝疙瘩汤,便留部分面团不完全打散,下锅时成糊状滴入锅内,筷子或汤勺在水里搅拌打散即可。
以前烧柴,这时候就不会再往灶里添柴了,慢熬出来的面汤,浓稠度刚刚好,喝起来分外甜香。
当然,如果不是从小喝到大,是很难喝得出这其中的区别的,童年时期的我就能喝的出,如今,却早已丧失这个“超能力”了。
我一直觉得,我能长到如今的身高,跟我小时候每次都能喝两大碗面汤,是有关联的。至于真假,无从考证,因为我直到现在都不怎么挑食。
在南方,每年我也会吃吃馒头、喝喝“汤”,但这种环境下的味道,却再也不是童年时的那股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