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散文

冬日记忆

2017-12-02  本文已影响34人  伊如陌
图片来源网络

在我记忆的深处,小时候,母亲不管在每个时节,都有特色的美食,填饱我们小小的味蕾。春有染饭,夏有米凉糕,秋有玉米蒸粑,红薯粥,南瓜粥等等。

冬里的美食更有趣,每每想起都让我念念不忘,由于家乡地处河谷,夏季气候偏热。而冬日褪去了夏的炎热,阳光变得柔和。当北方的孩子在堆雪人,家乡的山峦依旧葱葱郁郁,竹林更是碧绿苍翠,甘蔗节节高……

暖暖的阳光,正是烧竹筒饭的好时节。烧竹筒饭,要选今年长出的新竹子,不能太老。从竹子的骨节处,砍做一截截,洗净,也把米洗净加些糯米,加糯米烧出来的竹筒饭,才更加软糯。

一同泡入竹筒,待到下午放学,我们就叫母亲,把打净的黄豆杆,从房顶抛下院里,就可以烧竹筒饭了。用石头搭好桩,把泡好米的竹筒拿出来,顶口用叶子塞上,一排排靠着石桩放齐,用豆杆盖严,开始升火。旺盛的火苗,豆杆劈劈啪啪响,烟雾直冲云霄。过个二十来分钟,翻转几下,等米香弥漫开来竹筒饭就烧好了。

小心地拿出来,用刀子把烧糊的竹皮刮下,漏出米白色的竹心,刨开,香糯可口的竹筒饭就可以食用了。咬一口软糯清甜,口齿留香。几个小伙伴吃得津津有味,久久欢腾。周末偶尔三五成群的约着到山上,河边一起烧竹筒饭……

而正当孩子们还沉浸于,竹筒饭的清香时。大人们也忙得不亦乐乎,砍甘蔗,榨汁,熬制红糖。冬日正是甘蔗含糖量丰富时,人们忙着从地里砍来甘蔗,榨成汁,一桶桶备着,等用过晚饭,洗好碗筷。母亲就把榨好的甘蔗汁倒入大锅,先大火烧开,等水份蒸发一半转小火慢慢熬,直到糖焦浓稠即可出锅。

由于白天要忙农活,熬糖只能放在晚上。家家户户,一宿一宿的熬。那几日村里常常夜半三更,还灯火通明。如果遇上周末熬糖,我们这些小孩,也喜欢和父母围在灶台边,等着红糖出锅。可往往打了好多个盹,它还是迟迟出不来……

熬糖不仅要非常的细心,还要有耐心。不然糖焦糊锅底,熬出来的红糖味道和色泽就变了。边熬边搅拌,把细碎的泡沫挑出来。

鸡叫三更,我正迷迷糊糊地在梦里,耳边传来母亲的声音。“伊如!醒醒,热糖出锅了,你爸爸正打糖呢!你不是还要做花生芝麻糖……”听到花生芝麻糖,我的睡意马上就醒了一半。柔着眼睛随母亲来到厨房,只见父亲一勺勺往碗里倒糖焦。红黑色的糖色,散发着浓浓的香味。一碗碗整整齐齐摆放着。每张碗底都放着一张小叶片,方便次日糖焦凝固后取出红糖。

我赶紧抬来母亲炒好的花生粒,芝麻。放到灶台上,父亲明白了我的意图,均匀地给它们淋上糖汁,瞬间花生芝麻糖就成形了,只等凝固。我会心的笑了。

母亲拿起一个小糖团,放入我嘴里,“真甜!”

父亲又往锅里倒入蔗汁,继续熬第二锅,如此循环……

我又回到了迷迷朦朦的睡梦中,梦见一截截香喷喷的竹筒饭,梦见一碗碗甜丝丝的红糖。还有母亲刚捞出锅,裹上一层层红糖豆粉的汤团。

清晨醒来,母亲果真在做汤团。冬天的灶台常常闲不下来,时时有美食进进出出。母亲边和糯米粉边吩咐,“馋嘴们,赶紧洗洗手,来帮妈妈搓汤团……”我和弟弟听到指令,洗洗手,开始搓汤团。可是手艺太次,我俩搓的汤团,一个大一个小,坑坑洼洼不成形。没有妈妈搓的好看,像一粒粒圆圆的珍珠。

把搓好的汤团,倒入沸腾的锅里。搅拌几下,汤圆漂起来就可以出锅了,再裹上一层红糖豆粉,美味的汤团就成了……甜甜糯糯,吃了还想吃。

母亲看着我们满嘴的汤团,暖暖地笑了。冬日里的记忆,美食无处不在,里面藏着纯真的童年,还有父母浓浓的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