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教学写作

电子书包之我见

2019-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琦0227

记得我是从2013年开始接触“电子书包”产品的。我使用的这款产品,分为独立版和网络版两种。最开始使用时,仅有独立版,就是能在课中依靠局域网络来使用。老师在课前需要用特定的备课软件“备课大师”备课,将课中需要推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资料”,“小组讨论资料”,“主观练习题”,“随堂检测题”设置好,上课时依赖教师管理系统,按照课堂进程将准备好的音视频、文本资料、练习本、测试题分别推送到学生平板,让学生学习或作答;另外还有一些反馈器的功能,比如之前提到的“个人抢权”、“随机挑人”、“拍照上传”、“点赞”等功能,可以实现很好的师生及生生互动,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感;主观题练习本直接上传,或做到作业纸上再拍照上传,教师可以同屏展示多名学生成果,便于对比讲解;随堂测验自动判卷,显示学生正确率,作答时间等信息,效率高又便于老师掌握学情,做出教学策略调整。弊端是:一、教师课前备课环节较为繁琐,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二、课学生的堂数据不能保存,下课数据清零。

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日趋完善,“电子书包”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打通连接,配合使用,可以完美的覆盖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也就是网络版产品。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电子书包也由平板电脑延伸到手机可用。

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备课,将平台的资源推送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将预习作业发布到班级空间。课后,老师可以通过pc或手机布置“富媒体”作业。作业中可以包含语音,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打破传统纸质媒体作业的局限,形式多样,学生用手机登录账号,随时随地都可完成作业,老师利用碎片时间也可以批阅作业。课中的数据包括抢答次数,练习题结果,随堂检测正确率等等都会被保存到老师及学生个人空间,并能为每一位学生生成错题库,便于课后加强练习。网络版的“电子书包”功能更强大,但必须依赖“平台”。

“电子书包”丰富的功能背后,也给老师们带来了驾驭与甄别技术的能力考验。要能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挖掘最有价值的内容,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