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我的脾虚之路
菲妈导读】前些天发过丝绸女四物汤的故事(可以查看女人养血古方-四物汤),引起好多妈妈对中医调理有浓厚的兴趣,来找我聊调养,聊体质。这些妈妈以前也去看过中医,诊断结果基本都是脾虚有湿。我也是脾虚体质,不光我们大人多有脾虚,每天来和我讨论宝宝不爱吃饭的妈也实在不少,宝宝归根结底也大多有脾虚的问题。于是想回顾一下自己的脾虚之路,透过这些错误的生活习惯看看在育儿的过程中,怎么能让我们的宝宝也避免这些问题。
每天两点一线的规律生活工作大抵是很难发现自己身体存在健康问题的,平常只是会觉得有些疲劳,睡不够,但是不至于出现太大的状况。最近的两次经历让我真的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到很糟糕的地步了。
之前去了趟泰国旅游,一下子不用面对旺旺,不用烦恼缺货,身心一下都彻底放松了。按说应该能轻松的去游玩,去欣赏美景了。可是我每天早上在酒店吃过早饭,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回房间继续睡觉。(脾虚的一种表现,吃饭之后,脾气全用在消化食物上了,没有余力“升清降浊”,所以饭后的大脑处于浑噩的状态中)
十一的时候和我们家客服MM集体去了苏州西山游玩,大家一块兴冲冲的爬山。可是我这老胳膊老腿,爬那么个不算高的小山到一半就累的气喘嘘嘘,脸色苍白、满头大汗。
我这是怎么了,刚30+的年纪,身体就变成这样了。这样下去我不敢想以后40+、50+的我会怎么样?
之前去做过西医体验,体验的结果各项都很正常,医生说都很“健康”。明明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不是这累、就是那疼的,这样竟然也叫“很健康”。说起来这就是西医检查的弊端,只能发现“已病”,不能预知“未病”。
那就从咱几千年的中医理论里面找原因吧!对号入座得出结论我是一个标准的痰湿脾虚体质。生完2个宝宝是一下胖了不少,不过在熟悉的人眼里我还是属于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基本不生病,胃口也好,肠道能力也不错,能吃能睡的。但在这大多人眼里看似很健康的状态里面其实已经露出了很多不健康的端倪。
中医说的“脾”,不是西医横在腹中可以切除的实体脾脏,而是涉及消化、呼吸、免疫、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的功能总称。中医之脾,好比是想养育了万物的土地,一片贫瘠土地上的生命肯定缺乏生机,一个脾虚的人自然也是虚弱的、早衰的。对咱中国这个“土生万物”的民族来说,中医赋予了“脾”一个极高的职称—后天之本。
场景一:夏天外面好热呀,出了一身大汗,回到家赶紧冲澡。出来吹着空调,吃着冷饮、光着脚丫趟在沙发上,那叫一个爽呀!
这个场景有木有很熟悉,一大群人都是这样过夏的,我以前也这样。空调这种现代产物是给了我们很多凉爽,夏天我们已经离不开空调了,但是这种逆自然的降温方式慢慢的就在身体里面留下了寒湿。
很多人喜欢吃生的刺身、生蚝、三文鱼或者冰激凌,虽然口感很好,但任何食物的消化都离不开酶,而任何一种生物酶都只有在36-37度的体温下才能保证它的活性。一块生肉、一杯冰激凌进肚之后,身体要先将它们捂热到和体温相当,然后才能激活酶的活性。这个过程是需要消耗体力和能量的,也就是要消耗脾气,对身体的的伤害是无声而肯定的。
再看看我们育儿的过程中:很多宝宝喜欢光着脚丫在地上跑来跑去。夏天很多宝宝很小就吃上了冷饮。前几天有个8个月宝宝的妈妈来问我说:菲妈,钙镁锌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凉的,夏天我觉得吃还可以,冬天太凉了吧,怎么办呢?看看,这些生活的小细节隐藏了多少不正确的育儿习惯。夏天也尽量不要给宝宝吃冷的东西。夏天在空调房间里面也要给宝宝穿上袜子。
很多宝宝从小就喜欢吃凉的食物,妈妈可能觉得自己宝宝胖,火力壮,不吃就上火,那等长大了这个宝宝结局要么依旧是一个胖子,要么就变得很瘦,但无论是胖还是瘦,其实内里都是脾虚。
生活在现代可能我们无法能避免的了空调和冷饮。但是我们可以在吹过空调之后拉着宝宝一块出去锻炼,那怕就简单的快步走出出汗,也能把体内的寒湿排出去一些,这些都可以保护脾胃之气!
场景二:早上起来匆匆忙忙路边买个包子、面包,来杯豆浆就对付了,中午在单位随便吃吃,晚上回家才有时间做顿大餐,有鱼有肉的一家人围坐一块大吃一段,把白天缺少的都补回来。
这样的生活是很多现代人的写照,也是我曾经的写照。记得刚上班那会在外地,早上就随便凑合了,有时候还不吃饭。老爸老妈天天叨叨要吃早饭,但是从来没听进去过。单位同事都是驻外的。一般小年轻们,下个班就扎堆打扑克牌,赢的不拿,输的垫底。集到够一堆饭钱,大家就高高兴兴的一块吃饭了,吃的肚肥肠满回家倒头就睡了。刚从学生的无产阶级到有产阶级的大部分人估计都是这么过来的吧!好吧,你不好好对肠胃,过个几年就给你来个各种虚了。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由于父母工作忙碌,辛苦劳累,照顾宝宝也做不到事事巨细。很多宝宝早上起来就喝个牛奶,其他也不吃什么或者随便吃个面包、包子之类就算一顿早饭了。白天老人保姆带着吃的也比较简单,晚上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才有时间好好给宝宝做些吃的。吃的饱饱的还没等消化完,很快就上床睡觉了。
常言说: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可是我们都吃反了,晚饭后人体不需要太多能量的,吃的多,就需要更多的脾胃来消化,长久就会累及脾胃了。
场景三:工作了,竞争激烈,人事斗争,天天用心、动感情、动心眼儿。我会去想到做taobao,是想逃离这些。可是开店了,生意好的时候,又开始烦恼缺货,生意不好时候,又思虑怎么让生意好!人们处在这个现实的环境中,想做到六根清净真的很难。
动心、动感情、动心眼这些加在一起足以使人们长期处于忧思、思虑的状态。忧思这种情绪是跟心相关的,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心是脾之“母”,火生土、心生脾,心总是忧虑着就要被耗伤。同时,由母及子,忧思直接伤脾,这是知识分子、思虑人群的通病,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种癌症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它是现代人因为身体及心理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脾气虚有直接关系。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小宝宝们天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他们没啥忧思吧!错了,人从出生就有七情六欲的,小家伙们的心思比我们想的复杂的。只是他们还不会充分表达,我们看不出来。这一幕也可能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吃饭宝宝不好好吃,当妈当爸的一股无名火起来,噼里啪啦的训斥一顿,小家伙含着眼泪委屈的吃着饭。这一训斥不要紧,宝宝伤自尊了,忧思了,也伤到脾了。
场景四:每天工作大多时间座在电脑前,一座一整天,下班时间也很少运动。我工作之后基本是这种状态,尤其是做taobao之后更是这样。加上出门开车、上楼电梯、以及洗衣机等太多自动化的生活方式,取代了每日最基本的运动。
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久坐就会缺乏运动,肌肉无力自然会反过来累及脾。脾又主运化,脾气虚,身体就会运化不好,就带不走水谷精微,吃进去的东西就无法有效被消化吸收,就变得很胖,而且是虚胖。同时湿气重,好东西不吸收,停在身体内就成了“脏东西”,“废物”,这就变成“湿”了。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爷爷奶奶带宝宝出去,老担心小家伙走多了累着摔着,要么抱着,要么放推车里面。这就造成有个妈妈来问我:宝宝都一岁多了,还不会走路怎么办?一问生活细节,出去都坐推车,很少走路,吃饭也吃的不好。不让小家伙走路、不让运动,运动少,功能就少了锻炼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肌肉乃至脾气的用进废退。
场景五:我长这么大,身体还是很健康的,很少生病。可是以前没开店之前感冒发烧的,也避免不了去医院输液,吃西药(那时候真不知道有美国这些天然针对感冒的好东西呢),虽然次数不多,但是输一次液就是给体内留下一次寒凉的伤害。
中医上认为消炎药是寒凉的,所以用久会伤气、耗气的。气被伤了,免疫功能也就下降了,这样的话,不仅炎症消不掉,自己也越来越虚。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宝宝生病了,家长赶紧送医院。于是输液、抗生素就上了。越是这么输液,宝宝的抵抗力越差,胃口越差。我家大宝小时候挨过好多次输液打针,二宝就很幸福3岁了还没碰过西药、输液。所以二宝现在的脾胃都非常好,能吃能喝,脸色白嫩红润。大宝虽然也能吃能喝,可是脸色我总觉得有些发黄。这总给消炎药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了。
场景六:经历过住校的学生时代,一定都有这样的经历:上高中时的我一周在学校食堂吃的没油水,天天饿的肚子咕咕叫(这是我高中时候90年代的写照,现在的住校生的伙食应该好太多了吧!)。周末回到家,爸爸妈妈做一桌子好吃的,胡吃海喝起来,吃完都走不动道了。上大学放寒暑假也常常会这样。
脾胃每次运化能力是有限的,超负荷的让它来运载,就出现消化不了,时间久了,它自然虚了。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宝宝喜欢吃什么,家长那个高兴呀,就使劲让宝宝吃,结果给吃伤了。还有些爷爷奶奶端着碗追着宝宝喂饭吃饭,还一个劲的往里塞,唯恐宝宝吃不够。好吧,给吃积食了。积食一次,伤一次脾,积食次数多了,伤脾的程度也深了,再养回来可就难了。
场景七:吃着晚饭看着新闻联播一定是许多家的晚餐景象。我反正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祖国多么安定繁荣看进去多少不记得了,一代代男女主播个个混个脸熟。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宝宝看着动画片,奶奶端着碗喂着饭;宝宝玩着玩具,爷爷喂着水果。看上去是多少温馨的一幅画面呀!可是就是在这种温馨中,宝宝的小脾胃也被伤了。
古代的《脾胃论》中说,思劳、体力过度消耗、饮食不节是导致脾气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思劳是排在首位的。本来该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心思不在吃饭这个事情上,都去关注其他事情了,思伤脾呢!所以这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可得从小给宝宝立好规律。吃饭就做到饭桌上老老实实自己吃。
场景八:以前的我经常伴随着黑夜工作、刷微博,饿了又来顿宵夜。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大人睡的晚,很多宝宝跟着都晚上11点了,还在床上精神着不睡觉。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23:00-01:00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在肝经值守的“丑时”,也就是夜里的1-3点,没有让肝脏休息,就会导致这些代谢紊乱。事实上,这种违背正常作息的生活方式,更是对脾气的消耗。
场景九:生完宝宝后,肌肉松弛,游泳圈出来了。我就是生一个胖20多斤,生完2个宝宝一下胖了50斤有了,以前的2尺小蛮腰再也无影无踪了。想必大多数妈妈都会这样吧!
生孩子虽然是人体的自然过程,但也是母体的一次元气损伤,尤其是剖腹产的妈妈。女性生育完之后,脾气确实会有所损减,如果没及时调养好,本身可以束缚住腹腔脏器的肌肉就会变得无力,“游泳圈”就更容易出现了。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越小的宝宝,肚子越大,他们的小肚子总是向外膨出的。但其实这么小的宝宝,肚子里面是没什么脂肪可以堆积的,膨出的其实是内脏。中医讲“脾是后天之本”,宝宝出生后,脾气需要一个变强健的过程。宝宝的内脏之所以会膨出,就是因为脾气还没足够强壮,脾气所主的肌肉因此而松弛,才会无力束缚内脏,导致腹部膨成个大肚子。二宝现在3岁了,小肚子还是有些鼓鼓的,大宝6岁了,肚子已经正常不鼓了。
场景十:吃红烧肉或者涮羊肉、小龙虾之后,来杯冰的果汁或者可乐,是不是畅快极了。我以前夏天最喜欢和一帮朋友干这爽快的事情!
喝下一杯冷饮后,内脏的温度会随之下降,要恢复原有温度的话,需要动用身体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原本是用来支付走路、散步、动脑子的,现在却要花在捂热一杯冷饮上。久而久之,用在生活中的能量变少了,人也就容易比别人疲劳,这是因为生冷的食物占用了可能本来就不充足的能量,这些冷饮使你脾气虚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有个宝宝妈妈来和我说宝宝就吃了不多的几块红烧肉,然后吃了冰的西瓜,就得了急性肠胃炎。宝宝肠胃本来就虚弱,这种热+冷的饮食习惯,最容易掠夺肠胃本来要消化热的红烧肉的能量,从而能量不足消化停滞了。
还有些妈妈总感觉宝宝有火气,经常给喝凉茶、七星茶、竹蔗马蹄水等,中医认为,幼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气不足,体质虚寒,用药宜温,而不是一味清热, 千万别当做日常饮品天天服用,对于脾胃还没发育好的宝宝来说很容易导致脾虚。
场景十一:冬天为了美丽冻人,裙子靴子齐上阵。当妈妈以前我的冬天是离不开裙子的,包括在东北呆过几年零下20、30度的温度下,我这位2逼青年都得裙子穿起,靴子蹬起。
我们全身的血液2/3是要流经并且停留在腹腔的,腹腔的静脉很细,管壁很薄,缺乏弹性,所以血液到了这里流速就很慢。血液循环一旦受阻,肠道的蠕动也要变慢,这就是为什么吃了足够的纤维素食物,只要腹腔处于受寒的状态,同样会便秘。
再来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到了夏天家里老人都有让小宝宝穿肚兜的习惯,就是要护住不能受凉的肚子。而宝宝晚上瞪被子,最容易出现腹腔受凉,紧跟着就可能出现腹泻绿便,这就是因为这里的血液遇冷而凝,流速就要变得缓慢,宝宝就容易出现便秘、腹泻的情况。
场景十二:无肉不欢的饮食是我以前的态度,总认为蛋白质食物是营养最好的。顿顿饭离不开肉类,出去吃饭点8个菜,里面得有5、6个都得是肉菜。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相信有不少妈妈也和我以前的错误态度是一样的,但反过来看每次宝宝积食、过敏、呼吸道出问题基本都和吃肉类、吃油腻多有关系。
在几千年的饮食习惯中,中国人已经培养出最适合脾胃的五谷饮食,突然改成大鱼大肉,带来的不仅是血脂高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对脾气的伤害。在历代的医书中,常有食五谷“令人不老”的记载,但是人们又忽视了一个内容:过去的粮食加工不发达,人们吃的是简单的去壳五谷,而不是我们现在天天吃的多次深加工的精米、精面。也就是说,保证好气色其实是我们去除掉外壳的各种纤维素、微量元素、矿物质。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能吃什么好的,但是我看个个长牙都挺及时,说话走路都蛮早的,也很少生病,可是现在的宝宝很多都1岁多了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出牙也晚,不得不说和现在的精加工的食物有很大关系。
场景十三:吃饭两口并做一口吃下去,狼吞虎咽下去。我这个吃饭快的习惯到现在还没改掉。这个有点遗传,我老爸也这样。
再看看我们的育儿过程:宝宝本身小,咀嚼的也慢,可有些妈妈就着急了,一口接一口喂,都不给宝宝充分咀嚼的时间。还有一个极端,妈妈总担心宝宝肠胃娇嫩,咀嚼不彻底,于是把食物做的很烂软,都不给宝宝咀嚼的机会。于是有个妈妈来找我说:宝宝都23个月还不会咀嚼,吃什么都是直接吞的,怎么办呢?
“欲速则不达”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健康方式。很多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压力大,行程又排的紧,吃饭也在拼速度,连多嚼一下都怕浪费时间,把牙齿该做的事全都丢给胃,长期负荷下来,就是铁胃也会出问题。
中医说“脾气一虚,百病丛生”。补脾这件事关体质、疾病、健康、衰老的保养之事,真该是我们平常持之以恒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