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69期“虚”主题活动。】
读书时,曾学过《尚书》中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意思便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今天再次读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很自然就想起这句话。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司马光花费十九年时间作的《资治通鉴》,目的也是让那些“大人”们能够“以史为鉴”,可是如何呢?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二十四史》而至于到二十四,便是这种可悲的铁证。”
欧阳修写这篇序,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并由此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古文《曹刿论战》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也可能是《二十四史》而至于到二十四的原因吧。
人的野心一旦膨胀,就无法容忍与别人同起同坐。对于那些身居高位,习惯了俯视众生的人来说,对这种感觉的渴望让其他的一切乐趣都黯然失色。自然,他的眼光就很难离开自己的野心,看不清现实是必然的。
《道德经》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思考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的无知,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的有限性。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谦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追求进步;越进步,就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就越谦虚。
这样人的发展就进入一种促使人的进步的良性循环,这就是谦虚使人进步。反过来说,骄傲会使人进入退步的恶性循环。
谦之所以能为进步的阶梯,就在于自谦者,卑以自牧,则谦而能虚,能容天下事。
虚之所以能为进步的地基,就在于自谦方能不自盈,而不自盈方能守虚。谦虚者,能用人之智,故能成为集大智者。
骄傲之所以必使人落后,就在于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就会停止进步的努力和追求,而不能与时俱进。
谦虚者,不自专,不自满,而能听人之劝,纳人之谏,虚心学习而不懈怠,如此必能使人不断进步。反之,就会骄傲自满,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封闭自我,必然导致落后。
谦虚的人,虚怀若谷,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时常以空怀的心态进行学习,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变。骄傲的人,自以为天下第一,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而实际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更可怕的是高高在上,从不低头。结果导致次次失败,推御责任,可悲又可怜。
在为人处事上,贵在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克己自持于谦逊、谦卑、谦退和谦下、谦和之德,顺从而自持于谦让、谦顺和谦柔之心意。在认知和纳谏上,就要虚心而洁净无执,因明而用人之智,以至于成为集大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