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的文友,你有我这种困惑吗?

最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读了一些历史书籍,也参加了一些网上课程的学习。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这话不假。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现在发生的事,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在过去都已经发生过了。
偶有心得,也想写下来分享。但往往写着写着就有点底气不足,甚至有点惴惴不安。
我是在写还是在抄?这些被前人反复咀嚼成剩饭的东西,写出来还有意义吗?
创作肯定谈不上,最多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每每到这时候我就写不下去了。
时常也浏览网页上的一些历史故事,内容就那样,大差不差的。
就像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那一段,出处是《史记》,虽然有怪力乱神的嫌疑,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根红苗正,来路清晰。
类似这类历史故事,经过后人不断加工演绎,现在都固化下来。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跳出这个圈子。否则,就是胡诌。
这大概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说辞的根源。其实,更是一种无奈。
这也是我写着写着就发虚的原因。但后来又想,这种认识或许有失偏颇。
难道《史记》里包含的内容,《资治通鉴》就不能重复写了吗?有了87版红楼梦就永远不要拍红楼梦了吗?
一个故事,拍完电影也可以拍电视剧,在于剪裁取舍不同;纸质书出版了,电子版书也可以出版,在于需求不同。书更可以一版再版,在于读者的不同。
应了那句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很多时候需要经典,可以正襟危坐的在书房里细细品味。同时,也需要文化快餐,在拥挤的地铁或喧闹的街角屏读。后者往往更有文化普及的意义,也更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这样想通之后,就不再有偷香窃玉的不安了。
当然,多读历史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前几天就有一个收获。
孟姜女哭长城,在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时代背景肯定秦始皇修长城。而实际上,故事原型里的长城是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而不是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
孟姜女是齐国人,她的名字“孟”表示排行,她是家里的长女;“姜”是她的姓,她身上有着传统的姜姓齐国的高贵血统,也就是钓鱼的姜太公后代。
这是熊逸讲透资治通鉴课程里讲到的。如果不是看到这个史料,肯定就会一错终生了。
所以,我把这个发现变成文字,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避免一错到底了。
历史最能迷惑人的地方,就是每个讲述者都有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当不同的讲述版本同时存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彼此参照,力求可以不偏不倚、兼听则明。
所以,我们也可大胆谈论历史,写历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