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更计划给人力量的文字

说话的艺术(一)

2019-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Ron_罗恩

有些人习惯用“指导性语言”去教导,指正别人。在学生时代,所遇到的大多老师中这样的人居多。

“你们听懂了没有?”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

“让我再给你们说一遍。”

“理解能力有这么差吗?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可想而知。当同学们听到这样的话语,会怎么想?

这哪是传授知识。这分明就是"批评"、“找碴”。

指导性语言通常带有“上对下”的教训口吻。有违背平等交流的原则。会让对方感到不快。

不管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作为交谈的双方,他们都应该是平等的。

有品行的教育者,才能称之为“老师”。

只是单纯的教书,不懂教人。只能叫“教员”。

在中国,“老师”的称呼,真的来的很轻松。

维多利亚女王,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很晚才结束工作,当她走回卧房门前,发现房门紧闭,于是她抬手敲门。卧房内,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公爵问:"是谁?"

“快开门!除了维多利亚女王还能有谁?”她没好气地回答。

没有反应。

她接着敲门,阿尔伯特公爵又问:“请再说一遍,你到底是谁?”

“维多利亚!”她依然高傲地回答。

还是没有动静。

她停了片刻,再次轻轻敲门。“谁呀?”阿尔伯特公爵又问。

这回维多利亚轻声应答:“我是你的妻子,给我开门好吗,阿尔伯特?”

门开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亲切动人的声音所达到的效果与“命令性”口吻的效果就是不一样。

思考:

平时说话时,我们是不是经常使用命令性的语言,去要求别人,去指导别人。有没有人曾对你说过,“你声音太大声了","你说话好不客气呀”。

请一定多关注自己说话的方式。好人缘,从说话开始。

END-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阅读之后,有所收获。请记得点赞哦。o(* ̄︶ ̄*)o。你的支持将是我写作的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