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你把我养这么大,还打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4633535/fa39f03b30813d8c.jpg)
六岁女儿被妈妈打哭,哭着跟妈妈讲道理,小奶音又萌又可怜,“你把我养到这么大,还打我,每次打我下手都很重的,你打我的时候我都会哭,你是不是很想要我哭,我哭了你就开心了是不是?”
在打与不打之间,需要流淌着爱。
“孩子不听话,我该打还是不该打她?”三年前,朋友的问话记忆犹新,还在我耳边回响。
我当时想了好久,不知道怎么回答她。
看着她和爱人急切的眼神,作为好朋友的我,终于挤出了一句话:
“如果你打的时候,内心觉得很痛,很难过,你就可以打;如果你觉得打了她,自己舒服点了,你就不要打”。她听了思索了好久。
几年之后的今天,我看到这个视频,看到一个小女孩有力量对着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不是默默自己在角落里流泪,我很开心;她可以对着镜头大声数落妈妈的不对,而不是长大了之后怀着满腔的怨恨不满,我很开心。我看到了打孩子的妈妈背后的宽容和允许。如果孩子当面对你说出你的不对,你应该自豪,为孩子的力量也为自己给孩子的空间。
到底是该不该打孩子呢?
打与不打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何而打?重要的是孩子对打的感觉。如果一个孩子内心里觉得:妈妈虽然打我了,但是我确认她是爱我的。她不会抛弃我。也不嫌弃我。我敢于去表达。这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妈妈从来不打孩子,但是和丈夫天天吵架,整个家庭处于岌岌可危的关系氛围中,孩子就会担惊受怕,比打她还容易受伤:她会有随时被抛弃的不安全感。
这就是“底色"。一个家庭的底色决定了一个行为是不是创伤性的。Kohut的自体心理学很适合孩子的教育成长,他认为”恰好的挫折“将促成孩子形成稳定、成熟又经得起考验的人格。这个挫折到底是不是恰好的呢?就决定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接纳、支持。当这份父母的爱的土壤足够,外面的挫折都会成为”考验“,”锻炼“;如果这份积淀不够,一切风吹草动,都容易成为”创伤“。
我想起了一位老师说的话:如果你好好疼爱你的孩子,陪伴他到6岁。以后这个孩子走遍天下都不怕。他没有担心和害怕的事儿。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是来帮助父母成熟和成长的。从更广的意义上,孩子的举止和情绪可能唤醒自己幼时的记忆和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方式,还有一个是孩子的行为本身也是“镜子”促进父母的返身性。
静下来,看着她,听听她的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