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规模再破10万亿大关,结构性存款为何如突然火爆?
截至2019年1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合计109812.17亿元,较2018年12月末增加13645.76亿元,环比增长约14%,同比增长约38%。其中,中小型银行仍是发行主力军,发行规模达73459.02亿元。这是结构性存款,自2018年8月、2018年9月后,第三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有哪些特点?
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
上面就是结构性存款的官方定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结构性存款= 基础存款 + 金融衍生品
结构性存款本金纳入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并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费,50万内且受到存款保险条例保护,客户所承担的风险只是利息可能发生损失,而本金不会有任何损失。
总结一下结构性存款的主要特点是:安全性高,期限短,利率高。
笔者以2019年春节期间购买的一款结构性存款来举例:
江苏银行结构性存款,期限91天,利率为2.0%-4.0%,挂钩的指标为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结构性存款到期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到达指定利率时,领取利率的上限4.0%;如果到期日没有到达,则领取利率的下限2.0%
结构性存款在上世纪90年代就存在了了,只不过结构性存款以前一直都不愠不火,对储户没有什么很强的吸引力,银行对于结构性存款也不是很重视。直到2018年因为政策的调整,打破了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也就是2020年以后保本理财都不允许出售了。结构性存款安全性高、期限短、利率高,相较于定存来说优势很大,又不像大额存单那样门槛较高,结构性存款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结构性存款作为银行揽储的新手段,也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假如你最近走进银行想要购买点理财产品的话,银行员工也会很热情的向你介绍他们家的结构性存款。特别提醒:能够真正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银行并不多。按照2005年11月1日施行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具有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资质。目前具有该资质的中资银行只有53家,其中包括五大国有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2家城商行和15家农商行。而全国有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他如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小银行,几乎是不具备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资质。如果其他银行宣称拥有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资质,并且发行结构性存款,那基本可以断定这就是忽悠,也是存在违规经营的。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结构性存款前,需要仔细辨别清楚,规避可能的投资风险,尽量选择规模大的银行的产品,谨防受骗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