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作不能随意创作,多写并无益

2024-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婆婆

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清代魏禧

冯卫东老师说,“积理”指积累关于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和精深的道理,我们所写的“涉理”随笔才能有抵达人心之力,裨补时弊之效。

第一次读冯老师这篇《文字是作者“吃”下去的东西》第一节——随笔写作:不要随意而作,力求“积理”而出,感觉不太能静得下心阅读,囫囵吞枣,反倒是第二第三节关于论文撰写前的案头工作介绍,读得津津有味。

当时就暗想,这篇文章得改天再重新读过,细细地读,怕是错过好东西不自知。

那天写的读后感随笔,今日有幸得到一位老师的建议:1.深化主题,对于写作与灵魂塑造的关系,或许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述。2.充实内容,树立独立文体意识,一篇文章的逻辑和结构,做好内容原料处理分布。使得读者读完有所借鉴吸收。

“独立文本意识”让我即刻想到了冯老师提到的缺乏“积理”的随笔。

对一主题,稍作构思,顺意而为,无须耗费多大气力,能写出千字文,可惜差强人意。

我就是天天在如此日更,“稍作构思、顺意而为”,半小时、一小时完成一篇,全凭一时灵感。在文中讲道理,单薄、苍白。所以,投稿不成功啊。

随便写出来的东西不是我们所理解和认可的随笔,写得再多,都无益于教育识见的提高、教育智慧的丰盈、教育行为的优化,反而徒费时间和精力。

我们所理解和认可的随笔,理应在自由的语言、轻松的笔调和散漫的结构之中叙述一定的教育事实,抑或寄寓、阐述一定的教育道理,具有一些理性的意蕴与价值。

有较高的理性程度,有一些相应的理论去支持或支撑。不是一个胸无点墨或积淀甚少的人灵感乍现而后自说自话所能济事的,而必然是且学且思、学思熔铸的一种精神产品,是猴急之后从容薄发的一粒思想珍珠。

冯老师通过个人事例来说明如何撰写事理随笔,现将孔老师操作步骤整理如下:

第一,根据主题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名言、语句、事例论据等。

第二,初稿修改中,再次上网查需要增加的材料。

如此,这样写出的文字既有“骨干”,也较为丰满、灵动。

根据相关问题搜索许多资料,消化之后再转化为有内涵有力道的随笔。对比我的随意写作,全部都是脑袋里想啥写啥,跟着感觉走,论点没有充分的论据来证明,略作思考分段成文,没有详尽的排篇布局的思考。

让千字文“尺水兴波”,用短篇引发读者精神的一点儿“冲击波”。写作要有上乘质量,还是要花大力气呀。

今日整理冯老师随笔写作的方法,从模仿开始,让我的随笔也慢慢盛开理性之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