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八太爷》(2):例证《叙事学》非叙事性话语的运用

2018-06-17  本文已影响458人  作家苦旅
导语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

英雄梦的建立,“实现”和破灭

-------分析《八太爷》中的非叙事性话语

英雄梦是中国民间草根阶级自古以来都追逐的梦想。小说《八太爷》讲述了从乡野的小曲与传说中接受教育的农民——王二铁,在抗战这一时代大背景下,一路追逐自己英雄梦的故事。本文将拟从非叙事性话语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萌芽的英雄梦——公开的评论①

布斯曾说:“叙述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伪装,但他永远不能选择消失不见。”《八太爷》全文选择了第三人称非聚焦型视角②,开篇就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王二铁的生平,他“只念过几天私塾”,“羡慕闲书,戏出与传说中的英雄好汉”,“被管事的派作打手”等,先入为主的为读者介绍了王二铁能武不能文的乡野莽夫形象。又从戏台打手的身份出发,由于对“荣誉”戏的渴望,王二铁和他的伙伴们都不愿示弱,丰满了王二铁另一性格特征,“宁愿掉脑袋。也不能屈服”的自尊勇猛的性格特征。又在王二铁意识到自己非走不可却走不开的描述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孝”文化,即使“不怕母亲”,也“未从书中明白何为孝道”,孝好像母亲手上无形的绳子,牵绊着王二铁。这里农民的质朴传统都深深烙在主人公身上。

此外,描述康小八的形象特征时,简单明了,他 “黑矮个子”,有“两双快腿”。然而把重点放在康小八的“枪”上,描绘出持枪时威武,能震慑众人的康大爷形象,又在刽子手割膀子的场景里为康小八的好汉形象叫好,而这些都是王二铁佩服康小八的理由,也为后面王二铁获得手枪并出走埋下了伏笔。

“实现”的英雄梦——隐蔽的评论③

隐蔽的评论是将叙事者隐身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结构和叙述技巧来体现其对事物的看法。这里由以修饰性评论见长。当村长认为王二铁应该在母亲死后,成立家庭,生儿养女时,王二铁却提出不同的观点来维持他的英雄梦,在对比中,能够感受到以村长为代表的老一辈农民和以王二铁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农民的思想的对立,反映出老一代更愿意守土,而青年一代更愿意“出走”的农村现象。

最后带枪出走的王二铁终于来到安定门,但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失望,当农村无产阶级者怀着梦想走出后,终于在现实和传闻之间的夹缝里感到了落寞,这一对比也暗暗向读者预示了导致主人公为英雄梦出走,却撞见残酷现实,最后梦想破产的悲剧性命运的客观现实。

但无论如何,王二铁在枪和好汉之间搭建的逻辑终于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成了——北京的康小八,“尽管枪多,好汉总还是好汉”,王二铁终于过了一把好汉瘾,可这里梦想的实现却是虚幻的,脱离了农民生长的土地。“枪”也不再是如同拳头和板斧一样的打斗工具,而具有国家被入侵,人民被蹂躏的象征意义。

“破灭的英雄梦”——含混的评论④

含混评论介于公开和隐蔽的评论之间,主要形式是反讽。文章一开始,王二铁就将康小八视为同传奇人物张飞一般的好汉,而这个所谓的英雄是一个 “养过驴”,当过贼,作案后仍大摇大摆的狂徒。却也是王二铁至死都模仿,追随的英雄。无疑,在上半文就通过“言外之意”将王二铁梦想的滑稽可笑力透纸背。

而在文末,叙述者再一次运用反讽,展现给读者往日的盟兄弟——梁山十八好汉背离的现实,兄弟与背叛,本来就是一对悖论组合,也加速了王二铁的死亡,将北京城在乱世之间人情的冷淡讽刺的淋漓尽致。

最后,即使是王二铁的人生最后一役,动机也是“他八太爷的称号与威风被日本人压下去”,“所以他可恨日本人了”,要用决斗的方式争回个人荣誉,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汉在国破山河时意识到应当承担起的民族救亡使命感。至死,东洋武士并不认识康小八,也没认可康小八的胆气和刚强。彻头彻尾的讽刺了王二铁的英雄梦,而这梦也随国破,王二铁的死亡而终结。

小说叙述者通过公开评论,隐蔽评论,含混评论三种非叙事性话语形式,显露了自己的存在,通过解释,议论,推动情节发展,主人公经历了梦想的建立,即成为康小八那类威风凛凛的“英雄”,到离乡梦想的实现,再到北京城和他的梦想一同破灭三个阶段。故事一波三折,并最终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而荒唐的乱世农民形象——王二铁。

附:

①以前标记词汇均出自胡亚敏《叙事学》。

②第三人称内聚焦与第三人称非聚焦,虽然人称一样,但有着明显区别,前者是从某个人物的眼中现出,焦点是固定的;而后者的焦点则可以自由移动,作方方面面的观察和交待。

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实质区别
从广义上讲文学评论也是读后感,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感评对象,评、感都是缘于作品本身的激发。但文学评论又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读后感:重在“”,讲作品给自己的启迪,引起的感受,要生发、展开联想,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
文学评论:重在“”,对作品本身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者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原作展开议论,从分析中得出结论。

其他文学评论转自:

【深层精神解读】老舍《八太爷》(1):老舍版阿Q之小人物的英雄梦

【语言特色】何其芳《墓》:画家的手法,梦境的虚构

【对比手法】余秋雨《白发苏州》:苏州的朝气和古韵

【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萧红《饿》:“生死场”的缩影——走进萧红世界的叙事散文

【语言特色】冯至《蛇》:“蛇”影斑斓的爱情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