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德育为先,以心育人——从《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中汲取的智
教师是辛勤耕耘的园丁,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引导,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这个假期跟着教师联盟读书会读书消夏,最近十几天阅读的是关承华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今天阅读的是第三章《上好开学第一课》”与《班会的点睛之笔》,这两节内容对于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德育,如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一线教师帮助极大。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关老师开篇即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名言“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为引,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对于德与才的独到见解。随后,他援引爱因斯坦的名言“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进一步阐释了道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的引用,不仅展示了古今中外对道德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育人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其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正如关老师所言,“人才”二字,应先“人”后“才”,即先学会做人,再谈成才。这一理念,对于我们这些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开学第一课,德育的起点
每当新学期伊始,学生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待踏入校园,这时,上好《开学第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开始,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关老师以自己在育英中学高一四班和高一六班的实际案例,生动诠释了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在高一四班,关老师通过“你们是高一四班的主人”这一简单而有力的宣言,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高一六班,面对一群学习优秀但自私、傲气的学生,关老师则巧妙地利用学长学姐的宣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谦虚与团结,最终实现了班级风气的根本转变。这些案例,无不说明了一个道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开学第一课》正是这良好开端的起点。
班会的点睛之笔,情感的桥梁
除了《开学第一课》外,主题班会也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关老师通过自己亲自融入到班会、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等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使得班会成为了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的舞台。虽然关老师是德育的高手教师,但是依然有不如意的教育教学难题。令她失望透顶的那次学生上网吧事件,她一怒之下要请辞班主任,离开那48个孩子,然而孩子通过不成熟的小诗道歉,而她又通过小诗表达心声的做法,更是让人动容。这样生动的班会,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在无形中升华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关老师说自己朗诵诗歌很成功,但不是所有的班会都需要朗诵,关老师还分享了自己指导年轻教师设计主题班会的经验,如将传统的主持人角色改为模仿记者进行现场采访,以及设置“知心姐姐热线”等场景,这些创新的形式不仅使班会更加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教育。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班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创意与用心,以及对学生深沉的爱与敬。
德育的渗透,教育的艺术
在关老师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德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无痕渗透。无论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是课后的交流谈心,甚至是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都蕴含着德育的元素。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德的熏陶与洗礼。
作为班主任,我们更需注重德育的渗透与引导,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摸准他们的心理脉搏,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组织水平和管理艺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创新的方式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
开学在即,是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开学第一课该怎么吸引学生了。关老师的这两节内容,真是及时雨!